我國古代有過三種不同類型的報紙 一、 邸報:1、 邸報是我國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報紙,在統治階級內部發行屬官方報紙。2、 邸報始于唐,盛于宋,衰于元,復興于明,結束于晚清。(1)、唐朝報紙均為手抄,由上都進奏院發行,最早見于唐孫可之所著《經緯集》中的《讀開元雜報》。(“新聞”一詞,最早見于唐代。)(2)、宋朝最早出現“邸報”一詞,使用雕版印刷,由門下省領導,中央政府統一編印和發行新聞,完全具備中央官報的性質。宋王朝制定了“定本”審查制度!岸ū尽睂彶橹贫龋孩 宋王朝為加強對封建官報的輿論控制而推行的一項制度;② 是我國新聞史上最早有文獻可查的新聞檢查制度;③ “定本”,指進奏院將編好的官報樣本送樞密院或宰相審查通過為“定本”,進奏院必須以“定本”為準傳發,不得擅自增減。(3)、明代官報,由通政司、六科、提塘傳發,采用活字印刷。3、 邸報的內容:(1)皇帝的詔書、命令、起居言行;(2)封建皇朝的法令、公報;(3)官吏的升降、任免、賞罰、調動;(4)官吏的奏疏和皇帝的批示等;二、 小報:1、 中國古代非法報紙,最早出現于北宋,盛行于南宋,最早見于周麟之《海陵集》中的《論禁小報》。2、 小報較以前出現的邸報更具新聞特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眾的要求和愿望。我國新聞史上將“新聞”一詞與報業聯系起來的最早記載見于南宋趙升《朝野類要》。3、 小報由邸吏與書肆主人非法經營,連續發行,傳播較廣,宋明清屢禁不止。4、 小報的出現標志著我國古代報紙由封建官報一統天下的局面的終結,是民間辦報歷史的開端。三、 京報:1、 中國明清時代具有重要影響的民間報紙,始于明末,盛于清代,最早出現于京都,故名《京報》,是我國古代報紙的完備形式。2、 京報經政府允許,由民間報房經營。清朝民間報房源于“提塘”這一官方機構。3、 特點:(1)公開發行,接受常年訂閱,讀者范圍廣泛,主 要是官僚、士紳、商人。(2)有固定的報名、形式及印制發行機構。(3)出現自己采寫的內容,存在了400多年,在古代報業世上有很大影響。第二章 鴉片戰爭前后的新聞事業 中國近代報業產生于19世紀初,從1815年《察世俗每月統紀傳》創刊至1915年《青年雜志》(后改名為《新青年》)創刊,歷時100年。最初的一批中文近代報刊由西方傳教士創辦,以后又有商人、政客加入。一、鴉片戰爭前(1815—1839):清政府嚴禁外國人傳教,傳教士只能在南洋或香港、澳門、廣州等地創辦報刊,宣傳基督教教義,共創辦六家中文報刊,八家外文報刊。1、 中文報刊影響較大的是《察世俗每月統紀傳》和《東西洋考每月統紀傳》。(1)、《察世俗每月統紀傳》(簡稱《察世俗》):① 第一家近代境外中文報刊,1815(—1821)年于南洋馬六甲由英國傳教士馬禮遜創辦,主編米憐、梁發(中國人);② 內容:a:以“闡發基督教義”為宗旨;b:以“灌輸知識”、“砥礪道德”為教義之輔。③ 特點:a:尊重讀者心理,引用孔孟語錄等形式以適應中國讀者; 。猓簩懽魑捏w豐富多彩,刊登了近代中文報刊第一條消息《月食》。(2)、《東西洋考每月統紀傳》:① 第一家境內近代中文報刊,1833年于廣州由普魯士傳教士郭士立創辦。② 內容:a:宗旨是宣傳西方文化征服中國人驕傲自大思想,傳播西方友誼消除中國人敵視心理;b:內容以傳教、道德、科學為主,宗教退居其次,增加科學和時事政治性內容。③ 特點:a:首次刊登社會新聞、行情價目表(廣告)和文學作品,首創“編者按”;b:刊載中文報刊史上第一篇新聞學專文《新聞紙略論》。2、外文報刊中較重要的有《中國叢報》(出版時間最長、內容最為豐富、影響最大)、《廣州紀錄報》(商業性質報刊)、《廣州周報》(出了中國近代報刊史上第一張號外)。(1)、1822年:中國境內第一張外文報紙:葡萄牙文《蜜蜂華報》在澳門創刊。(2)、1827年:中國境內第一張英文報紙:《廣州紀錄報》。(3)、1831年:中國境內第一份美國商人報紙:《中國差報與廣東鈔報》(廣州)。外文報刊創辦者主要為商人,讀者對象為在華的外國人,其宗旨主要是為西方殖民者提供有關中國的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的全方位信息,為侵略中國搜集情報、搖旗吶喊?陀^上,為當時國人了解外人意圖提供了豐富的材料,如林則徐、魏源等組織編譯外文報刊。二、鴉片戰爭后(1842—19世紀末):外人獲得任意辦報的權利,數量激增,先后達170多種,逐漸形成了以香港、上海為中心的外報網絡;傳教士辦報依然活躍,以中文報刊為主,且宗教內容退居其次,影響最大的是《萬國公報》;商業性報刊迅猛發展,取代傳教士報刊主導地位,成為這一時期報業發展的重要特點,六十年代后中文商業報刊崛起,《申報》、《新聞報》影響頗大;外文報刊最具代表性的是《字林西報》。1、 中文報刊:(1)、《萬國公報》:① 傳教士報刊中出版時間最長、發行量最大、影響最廣的中文報刊。② 其前身是1868年于上海由美籍傳教士林樂知創辦的《教會新報》。③ 《教會新報》創刊時為宗教性報刊,1874年更名為《萬國公報》,實際上演變成為以時事報道和評述為主的綜合性刊物,最為典型地反映了傳教士辦報活動的變化。④ 內容有三方面:a:為帝國主義侵略辯護,鼓吹用西方思想改造中國;b:大力介紹西學,鼓吹中國變法;c:其目的是將中國完全置于西方控制之下。(另一教會報刊1853年創辦于香港的《遐邇其珍》首次運用插圖,首辟廣告專版。)(2)、《申報》:① 最具代表性且最為成功的中文商業性報紙,標志著外人在華辦 報進入高潮。② 1872年于上海由英上美查等合資創辦,以盈利為目的,其特點是由中國人擔任主筆以吸引讀者;采用廉價紙張,降低成本,贏得市場。③ 內容上涵蓋新聞、言論、文藝(副刊)、廣告四要素,基本成熟:a:中言論且新聞量多面廣,注重時效性,看法了迄今發現的最早的一條由報社記者所發的電訊(新聞專電);b:主義刊載文藝作品和廣告,出版了我國最早的文學刊物《瀛寰瑣記》;c:第一個刊登新聞畫。另外兩張具有廣泛影響的中文商業報紙:1882年創刊于上海的《字林滬報》(附出的《消閑錄》是中文報紙的第一個副刊),1893年英商丹福士等主辦的《新聞紙》。2、 外文報刊:《字林西報》:(1)、近代在中國出版時間最長、發行最廣、影響最大的綜合性外文報紙。(2)、1850年在上海由英商奚安門創辦,前身叫《北華捷報》。(3)、政治傾向明顯,充當英國駐滬領事館和租界當局的“喉舌”,仇視中國革命運動。(4)、新聞來源廣泛,以消息靈通著稱,首家采用路透社電訊稿。另外,1845年在香港由英商肖銳德創辦的《德臣報》是具有代表性的英文商業報紙。三、如何分析與評價外人辦報?1、 外報壟斷是殖民主義者的侵略行為。(無論中文、外文報刊,無論宗教、商業報刊,其主辦者無論傳教士、商人、政客,從實質上來說,都是西方列強入侵中國的輿論工具,都是為維護外人在華利益服務的。)2、 外報客觀上促進了中西文化交流。(就客觀而言,外報所傳播的科學文化知識,對開闊國人眼界,啟迪國人心智,促進中西方文化交流,起了一定的積極作用,尤其對中國先進知識分子產生了重大影響,如林則徐、魏源 “師夷長技以制夷”等主張)3、 外報辦報實踐有助于我國報業發展。(1)報刊觀念方面:將言論、出版自由等西方近代報刊觀念引入中國;(2)報刊內容與版式、傳播機構設置方面分工明細;(3)物質技術方面:鉛字、印刷機、有線電報等。MicrosoftInternetExplorer402DocumentNotSpecified7.8 磅Normal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