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山東中醫藥大學中醫基礎理論考博真題及答案解析
?D8
+wj 1《內經》和《傷寒》對中醫基礎理論的形成有何貢獻。
Iw
J4K+ 答:《內經》的問世,是先秦至西漢醫學發展的必然結果。此書約成書于戰國至秦漢時期,東漢至隋唐仍有修訂和補充!秲冉洝钒ā端貑枴泛汀鹅`樞》兩部分,共18卷,162篇,是先秦至西漢醫學經驗和理論的總結,內容十分豐富。該書全面論述了中醫學的思維方法,人與自然的關系,人體的生理、病理及疾病的診斷、防治等,不但為中醫學理論體系的確立奠定了基礎,同時也是中醫學在理論與實踐方面繼續發展的基石!秱s病論》的成書,創立了辨證論治的診治理論。該書為東漢張機(字仲景)所著,后經王叔和分為《傷寒論》與《金匱要略》兩部分:前者以六經辨傷寒,后者以臟腑論雜病。該書提出了“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的辨證論治原則,使中醫學的基礎理論與臨床實踐緊密結合起來,為臨床醫學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9#iv|X 2. 何謂七情?簡述七情的致病特點。
xG"*w@fs7 答:定義:七情是人體觀客觀事物的不同反映,在正常情況下,一般不會使人致病。只有突然、強烈或長期持久的情志刺激,超過了人體本身的正常生理活動范圍,使人體氣機紊亂,臟腑陰陽氣血失調,才會導致疾病發生。由于它是造成內傷病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故稱為內傷七情。致病特點:七情內傷是內生性致病因素,它以直接傷及相應內臟,使臟腑氣機的升降出入失調、氣血運行紊亂為基本特征。(1)直接傷及內臟并首先影響心神。(2)影響臟腑氣機。(3)情志異常波動,可使病情加重或迅速惡化。
6(as.U>K 3.試述十二經脈的走向交接規律和在四肢的分布規律。
'vc>uY 答:十二經脈走向和交接規律:手之三陰,從臟走手(從胸腹走向手指末端,交手三陽經);手之三陽,從手走頭(從手指末端走向頭面部,交足三陽經);足之三陽,從頭走足(從頭面部走向足趾末端,交足三陰經);足之三陰,從足走腹(從足趾走向腹腔、胸腔,交手三陰經)。在四肢部,陰經分布在內側面,陽經分布在外側面。內側分三陰,外側分三陽,大體上,太陰、陰明在前緣,少陰、太陽在后緣,厥陰、少陽在中線。
_dk/SWb) 4.試分析腦在中醫臟腑學說中的地位和意義。
I/V lH:o 答:要點一、腦的概念與認識史。腦為奇恒之腑之一,腦為髓之海。對于腦的功能,古今都認為其與精神活動有關。早在《內經》時代,就已認識到腦與視覺及精神狀態有關。如《靈樞·海論》說:“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脛酸眩冒,目無所見,懈怠安臥!崩顣r珍明確指出腦與精神活動有關,認為“腦為元神之府”。汪昂《本草備要》更有“人之記性,皆在腦中”的記載。王清任《醫林改錯》又在前人論述的基礎上,對腦的功能作了較為詳細的論述,他說:“靈機記性在腦者,因飲食生氣血,長肌肉,精汁之清者,化而為髓,由脊髓上行人腦,名曰腦髓。兩耳通腦,所聽之聲歸于腦;兩目系如線長于腦,所見之物歸腦;鼻通于腦,所聞香臭歸于腦。小兒周歲腦漸生,舌能言一二字!彼延洃、思維、言語等功能,以及視覺、聽覺、嗅覺等感官功能,統歸于腦,比前人的認識提高了一大步。要點二、腦與五臟關系及治療意義。由于臟象學說的特點是以五臟為中心的整體觀,認為人體的精神活動和感官功能都以五臟功能為其基礎,聽以把腦的功能分屬于五臟。腦與心、肝,腎的關系較為密切。這是因為:心為“五臟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肝主疏泄,調暢情志;腎藏精,精生髓,而腦為髓海。所以,中醫學對于精神情志異常和感官功能障礙的病變,常從五臟論治,并主要調理心、肝、腎三臟的功能。
]
lONi 5.試述“內生五邪”學說的主要內容
h#o?O k 答:是指在疾病的發展過程中,由于氣血津液和臟腑等生理功能的異常,而產生的類似風寒濕燥火六淫外邪致病的病理現象。由于病起于內,故分別稱為內風、內寒、內濕、內燥和內火等,統稱為內生五邪。所謂內生五邪,并不是致病因素,而是由于氣血津液、臟腑等生理功能失調所引起的綜合性的病機變化。
"s3eO ①風氣內動:即內風,凡在疾病發展過程中,因陽盛,或陰虛不能制陽,陽升無制,出現動搖、眩暈、抽搐、震顫等病理表現者,即是風氣內動的具體表現。因與肝關系密切,故又稱肝風內動。一肝陽化風:二熱極生風三陰虛風動 四血虛生風 五血燥生風。
=QQTHL{3 ②寒從中生:指機體陽氣虛衰,溫煦氣化功能減退,虛寒內生,或陰寒之邪彌漫的病理狀態。一是陽虛則陰盛,陰盛則內寒。二是陽氣虛衰,氣化功能減退,陽不化陰,代謝活動障礙,從而導致陰寒性病理產物(如水濕、痰飲)積聚或停滯。
Fh0cOp( ③濕濁內生:指由于脾的運化功能和輸布津液功能障礙,從而引起水濕痰濁蓄積停滯的病理狀態。由于內生之濕多因脾虛所致,故又稱之為“脾虛生濕”。因此,脾的運化功能失調是濕濁內生的關鍵。
GX-V|hLaGX ④津傷化燥:指機體津液不足,人體各組織器官和孔竅失其濡潤,而出現干燥杜澀的病理狀態。臨床多見津液枯涸的陰虛內熱之證。一般來說,陰津虧損,可產生內燥,而實熱傷津亦可導致燥熱內生。內燥病變可發生于各臟腑組織,以肺、胃及大腸多見。
&upM,Jsr* ⑤火熱內生:指由于陽盛有余,或陰虛陽亢,或由于氣血的郁滯,或由于病邪的郁結,而產生的火熱內擾、功能亢奮的病理狀態。一是陽氣過盛化火,二是邪郁化火,三是五志過極化火,四是陰虛火旺。
*47',Qy 6.《素問》中指出:用寒遠寒,用涼遠涼…食宜同法”請據此簡述你對三因制宜基本治則的認識。
(]gd$BgD 答:這句話的意思是即用寒涼方藥及食物時,當避其氣候之寒涼;用溫熱方藥及食物時,當避其氣候之溫熱。又如暑多挾濕,故在盛夏多注意清暑化濕;秋天干燥,則宜輕宣潤燥等。這體現的是三因制宜中的因時制宜,即根據時令氣候節律特點,來制訂適宜的治療原則。人的生理活動、病理變化必然受著諸如時令氣候節律、地域環境等因素的影響;颊叩男詣e、年齡、體質等個體差異,也對疾病的發生、發展與轉歸產生一定的影響。因此,在治療疾病時,就必須根據這些具體因素作出分析,區別對待,從而制訂出適宜的治法與方藥,即所謂因時、因地和因人制宜,也是治療疾病所必須遵循的一個基本原則。
亚洲国产精品va在线观看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