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樣的人適合讀博士?博士生該如何培養?這些問題,都是大問題。 w8")w*9Lmg
什么樣的人適合讀博士?按理說,讀博士沒有專門適合的人群,只要符合招生條件,誰都可以讀。但是,讀博士的過程是科學研究的過程,一般都是通過完成博士學位論文并通過答辯而獲得學位。所以,適合讀博士的人,應該是適合作學術研究的人。 p#ZCvPE;uH
讀博士是一個職業培訓過程,而畢業后如果繼續從事學術研究,就變成一個職業了。如果沒有科研的熱情,沒有科研的直覺和敏銳,沒有吃苦耐勞的精神,沒有忍受寂寞和失敗的能力,沒有追根問底的執著,那么是不適合選擇科研作為職業的。 NR$3%0 nC6
至于哪些人讀博士才不會感到失落,這個問題我認為與什么樣的人適合讀博士還不能等同起來。人什么情況下會失落?自己的要求與自己的付出不匹配,要求超過付出,總覺得自己吃虧了,心理上就會有失落感。因此,讀博會不會失落因人而異。 t5^{D>S1
許多博士生感到失落,與其待遇有關。中國各個科研機構由于自身條件不同,博士生的待遇也參差不齊,這種現象是可以理解的。博士生待遇本應與其承擔或參與的課題相關,博士生的生活補貼也應從課題經費或相關基金中支付。課題經費預算中也有這部分支出。只是當前國內的各種課題經費中,研究生生活補貼部分占的比例有些低,而不足以支付所有研究生的補貼(研究生招生數量大)。國家層面和研究生各培養單位設立專門的博士生基金的似乎不多。 kUb>^-
-K
今年國家基金委項目的經費預算已經有很大改革了。但不管有沒有統一的博士研究生待遇標準,博士生的生活補貼應該能夠支付博士生的基本生活費用,這是基本的標準。博士研究生再不能依靠父母或家庭來支付其生活費用而完成學業。 x /(^7#u,
關于博士生待遇,有兩種觀點:有人認為好的待遇才是做好科學研究的保證,也有人只有做好了科研才配得上好的待遇。這兩個說法都欠妥當。 hk;5w{t}}
一個連基本生活都難以保障的人,是不可能做出好的科研成果的。所以,如果家庭負擔過重,經濟和精神壓力大,應該不適合讀博士(這與前面說的誰適合讀博士并不矛盾)。 YH}'s>xZz
盡量提高博士研究生待遇,不讓他們生活上有后顧之憂,是一個基本要求。這與博士生是否搞好科研沒有關系,是基本的生活保障?梢哉f這是一種契約。導師招了學生,就應該給學生提供基本的學習和生活條件。在此基礎上,對表現突出有發展潛力的學生,給點特殊照顧,或設立一些專門獎學金,也是很有效的鼓勵措施。 WMDl=6
雖然這些是基本的,但本質上說,研究生待遇與科研水平是沒有直接關系的。也就是說,博士生待遇高,不見得有好科研成果——科研成果與學生的綜合素養有關。不能說,待遇高就認真做科研,待遇低就應付,甚至學術不端。讀博士與否,是自己的決定,這在某種意義上說也是一種契約。 >F|>cc>_E
更多博士生的失落感來自于科研層面——書讀了好些年,學得都是些“屠龍之技”,仍覺身無長物。如果事實如此,那是培養方案和培養過程出了問題。 ~gJwW+
博士研究生本質上是一種職業訓練,訓練的內容包括很多方面,如基礎部分,包括專業知識、跨學科知識等;能力部分,包括閱讀文獻、綜合文獻的能力、寫作能力、演講能力、實施實驗的能力等;還有思維部分,包括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等。這些能力的獲得,需要師生間的配合,需要研究生自己的主動性,需要培養單位的培養計劃和有效管理。具備了這些基本能力,一個研究生日后的工作能力和學術視野會有很大的提高。一旦找到合適的工作崗位,自信心會增加,充實感增加,成就感增加。這種自信、充實和成就感,絕不是在研究生期間發表幾篇論文所能替代的。 MVpGWTH@F
年輕人讀到博士,年齡還不大,多數沒有經歷社會這個大課堂的洗禮。讀博士的過程,是科學探索的過程,自我發展的過程,很多時候不會是一帆風順的,也會遇到很多困難,會面臨很多壓力。但博士研究生階段所面臨的各種壓力,應該不是其生命中最大的壓力。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的很多壓力,比讀博士期間的壓力要大得多。如果有追求、有能力、有毅力,一些學習、生活和工作中的壓力,不會嚴重到對生活絕望。 EgEa1l!NSQ
最后給徘徊在就業與讀博的十字路口的學生們一點建議:如果對科研沒有興趣,自己也沒有明確的追求,讀博士要慎重;如果將來的志向是從事科學研究或與之相關的職業,讀博士是必需的一個訓練。 pHGYQ;:L
(作者系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 L?b~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