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考博網freekaobo了解:漯河市與清華大學共建博士研究生社會實踐基地2012年08月02日 13:30 來源:漯河日報 “前段時間,我們與俄羅斯的一項訂單因為天然氣耗能參數不明確,造成俄方遲遲不肯簽約,來自清華大學參加社會實踐的鮑金花博士通過模擬運算的辦法,解決了這一問題。”7月19日上午,世林冶金公司設計研究院副總工程師楊國宇告訴記者,從2006年開始,世林冶金公司已經連續7年接收清華大學博士生參加社會實踐,博士生們在參與公司生產實踐中提出的諸多建議和技術革新辦法已在生產過程中得到應用,并產生了明顯的經濟效益。 7Y*Q)DDy
;+VHi%5Z
河南電力器材公司今年首次接收清華大學博士研究生參加社會實踐。為了與清華大學博士生所學專業和研究課題進行更好對接,該公司從今年3月份就開始篩選技術攻關項目送市科技局匯總,在隨后的博士生挑選實踐課題與實踐單位期間與相關專業的博士生對接。公司總工程師喬慶文說:“清華大學博士生來參加社會實踐,不僅帶來了先進的技術理念,而且在具體問題上提出了一些解決辦法,這是我們企業需要和期待的!2006年,市技術創新領導小組辦公室與清華大學研究生院經過協商,決定共建“清華大學研究生社會實踐活動漯河基地(試點)”。2011年,在試點成功的基礎上,由市人才辦和市科技局、市創新辦與清華大學研究生院正式簽訂了《共建研究生社會實踐漯河基地協議書》。自此,我市成為全省唯一的清華大學研究生社會實踐基地。今年,共有6名博士生來我市參加社會實踐。 -<q@0IYyi
wEbO|S+K1
暑期實踐助力企業研發 PAy7b7m~B
[E/^bM+
根據協議,每年3月份,漯河市科技局都會向各企業征集清華大學社會實踐項目。 C=PV-Ul+
'5SO3/{b
4月份,漯河市科技局對各企業上報的項目進行精選,并送到清華大學研究生院與博士生們對接。博士生們通過清華大學研究生院網絡平臺,根據自己的專業和研究方向,認真挑選暑期實踐單位。6月下旬,博士生們來到實踐單位,走進車間和培訓課堂,開始為期40天的社會實踐。 w'!J
fn\&%`U
嘗到甜頭的世林冶金公司每年都精心研究提出5~6個實踐課題,接收1~3名博士生。2009年,趙治華博士通過對“鑄鐵機傳動部分優化配置”項目的研究,幫助企業完成了包括卷揚機、吊鉤以及新型鑄鐵機多個部件在內的產品強度校核,指出存在強度問題的部件,提出了改進方案,最終設計出的部件比原部件節省了很多鋼料,大大壓縮了成本。 m_>~e}2'A
? 1b*9G%i
2011年,在羅孚文具制造有限公司參加實踐的程冠之、朱晶瑩博士,通過改進工藝,解決了固體膠棒、膠水有殘留刺激性氣味問題,并對制作膠棒的膠水原料進行了改進,降低了生產成本。針對公司提出的一些前瞻性問題,他們撰寫了1.5萬字的技術報告,提供解決方案并進行可行性分析。 97SG;
,6
>oc&hT
據統計,2006年以來,共有53位清華大學博士研究生來我市參加社會實踐,實踐內容涉及自動化控制、機械、化工、材料工程、生物、管理及新農村建設等,參與研究課題和項目51個,提交研究報告51篇,解決技術困難46項,開辦培訓班45期,累計為企業培訓技術人員上千人次。 ?VT
]bxb
&5;y&dh
各部門提供良好鍛煉平臺 vD4<G{
TGQDt|+Z
博士生們到我市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受到我市有關部門領導重視。這些部門的領導親自到接收單位看望并了解博士生們的工作、學習和生活情況,聽取他們的實踐體會、想法和建議,并及時幫助他們解決工作和生活中的問題。各接收單位也都指定專人負責社會實踐活動的服務工作,盡力為博士生們提供良好的工作生活環境,提供力所能及的技術和人力支持。 r=pb7=M#LN
QCk(qlN'h9
到漯河參加社會實踐,對博士生們而言,也是受教育、長才干的良好鍛煉機會。鮑金花博士學的是熱能工程專業,到世林冶金公司前,一直以為閥門是一個較小的零件,這里的高爐閥門讓她大開眼界。她說:“參加社會實踐活動,讓我們從書本走向了生產實際,把所學理論知識用于生產實踐中,并且解決更多的實際問題,這是我們的目標。”代賢忠博士說,漯河之行,讓他對這個城市也有了一個深入的認識,他將按照學校提出的“受教育、長才干、作貢獻”的實踐理念,珍惜鍛煉機會,爭取為企業解決實際問題。 博士生們在運用知識服務企業發展的同時,自身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也得到較快提升。其中,2007年,宋素勝、王干兩位博士獲得了清華大學社會實踐一等獎;2011年,程冠之博士在清華大學舉行的共有千余名博士生參與的暑期社會實踐活動中獲得社會實踐一等獎。 IpMZ{kJlv`
#o-CG
PE
市科技局局長何新安表示:“7年的合作實踐證明,清華大學博士生們已成為漯河企業發展信息和技術來源的渠道。下一步,我們將進一步擴大與其他知名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吸引更多的高端人才來漯參加社會實踐和科研項目,進而促進更多的高端人才落戶我市,為漯河‘一區兩城一中心’建設作出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