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試科目:新聞傳播理論與歷史 請回答下列問題: 一 簡要概述中國加入WTO以后新聞媒體發展的基本態勢。(35分) 二 簡析社會生態變化對新聞傳媒業發展的影響。(30分) 三 20世紀80年代以來,西方各國政府對傳媒業先后采取放松管制的方針。簡述放松管理方針實施以后,西方各國傳媒業發生了哪些變化?(35分) 考試科目:新聞傳播實務 一 論述題(每題20分,共60分) 1. 請聯系新聞實踐,分析記者公開(亮相)采訪與隱性采訪、事件性新聞采訪與非事件性新聞采訪的各自特點與長短處。 2. 我國改革開放以來,新聞報道方式發生哪些變化? 3. 試論電視新聞評論節目的特色與目前現狀。 二 實務題(分別為5、15、20分,共40分) 根據下列記者采訪的素材,進行以下實務操作: 1 制作一條新聞標題(兩行題或三行題,5分) 2 改寫一篇500字左右的動態消息(15分) 3 配寫一篇600字以內的短評(20分) 素材附后: “小煤礦挖斷了我們的命根子!苯裉焐衔缭诤幽鲜∪曛菔行⊥玩倳r屯村的村頭,60多歲的老農時寶指著大片塌陷的農田向記者訴說“小煤礦之禍”:“俺鎮這幾年冒出來的76個小煤礦,亂采濫挖個個都是‘吃地虎’,挖壞農田,挖踏了村莊! 記者放眼望去,汝平公路(汝州至平頂山)南側100多畝農田像一個“盆子”,低于路面近一米!芭枳印崩锞褂兴膫小煤礦,兩個廢棄,兩個正在興建中。正在地里勞作的農民范鎖說:“這地以前是畝產400公斤小麥的良田,被小煤礦挖踏后,畝產量不足150公斤! 記者看到,一畝大小的麥地,竟然有十來道裂縫,范鎖說:“下面越挖上面越裂,有時人走著走著,都要陷進去。這地現在都不能澆水,水都順著地縫滲跑了! 農民們為了自救,每年都要往地里墊土,墊玉米稈,可墊了又陷下去,F在,聯合收割機進不到地里,農民只好改從“機收”退回到“手收”。農民姚俊偉說:“小煤礦礦主挖挖就跑,把錢掙走了,那禍害扔給俺。找礦上、找鎮里都沒人理,這筆賬該算在誰頭上?” 范灣村和李灣村位于姜公河兩岸,兩村間的大片塌陷的農田里,竟豎著十六七個插小紅旗的礦井架。李灣村農民馬留進說:以前大家都引姜公河水澆地,小煤礦挖了幾年,把水源都挖沒了,姜公河干了,連自家院里的井也干了,只能借水吃,夏天洗澡都得外出洗。 小煤礦采煤,是哪里有煤往哪里挖,小屯鎮的一些小煤礦不顧國家有關規定,把礦道挖到了村莊下面,使農民的房屋裂縫、塌陷,危及生命財產安全。 范灣村村頭20多米遠就有一個小煤礦,自1999年以來,全村先后有20多戶農民住房出現沉陷、裂縫。記者來到農民賈會議家,但見天井院下陷半尺多,三間堂屋屋體傾斜,屋里墻體多處裂縫,最寬的縫達20多厘米。由于無法居住,他們一家人只好搬到損壞程度相對較輕的東廂房住,把堂屋改稱豬圈。賈會議說:“俺們省吃儉用了半輩子,蓋了東廂房,本是給兒子結婚備的新房,如今新房也成了危房!彼麄兿群蠼o兒子說了兩門親事,可人家來一看,都不愿意。 范灣村1993年曾修建一所小學,有一座兩層小樓和一排平房,四間廁所。1999年以來,先是校園土地由南向北塌陷一米多,緊接著所有建筑物均出現裂縫,四間廁所倒塌。學校共有400多名學生,自2000年下半年開始,就無法在學校上課,其中100多名學生轉學到外村,剩下的學生分散在大樹下,村民家里上課,苦不堪言。 李灣村也是個“塌陷的村莊”,據當地群眾講,村莊底下已被小煤礦挖成了“老鼠洞”。記者走訪了十幾戶群眾,發現他們的房子已微若累卵。在村民王書安家,記者看到,房子多處裂縫,他找了六塊木板撐著房頂。村民馬留進家七間全是危房,由于地基不斷下沉,家里的門已截短三回。從1999年起,李灣村村民同小煤礦打了官司,最終獲賠30多萬元,可分到戶上,不過幾個元,根本不夠。村民們說:“俺村已沒法住了,大家都想遷,可到處是小煤礦,往哪里搬?” 小屯鎮企業管理辦公室的張新坡告訴記者,去年以來,鎮里對小煤礦進行整頓,已有一半停工,小煤礦挖壞耕地、群眾房屋,鎮里負不了責,是群眾和小煤礦之間的事。目前,鎮里正按河南省有關規定,給符合復工條件的停產小煤礦辦復工手續。 平頂山市土地管理局負責人告訴記者,據測算,一個小煤窯,窯身占地10-15畝,在開采期限內每年造成4-8畝土地塌陷,這一比例,遠遠超過國有大煤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