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理解在大家看來,是英語考試中最關鍵的部分,因為這部分所占的分數最多,在試卷中的地位舉足輕重。這里先借花獻佛引用*****考博網校張老師的一名句話,有很多方面的書籍,介紹大家如何來提高閱讀理解水平,卻很少提到不同類別的英語考試試卷中,都有自己的出題特點。其結果是,大凡英語考試,大家都采用幾乎一樣的思考模式,這在相當程度上影響了具體類別考試復習時的針對性首先,介紹如何提高閱讀理解的基本功。
很多參考書中,都提到在閱讀時,不能讀出聲來,要快速的閱讀。要達到這個水平需要相當的訓練,可惜的是大部分考生由于各種原因,沒有這樣的條件。根據個人的體會,閱讀中,碰到的最大問題往往不是理解不了其中內容,經常讓人頭痛的是閱讀過程中,會在一些關鍵地方碰到自己不認識的單詞,大大影響了自己對文章的領悟。所以第一個基本功還是詞匯部分,我們不需要把大綱中所有的詞匯都會拼寫,因為除了寫作之外,會認某個詞與會寫某個詞沒區別,即使是寫作,用到的詞也都是常見的。
學會用自己的呼吸來控制自己的閱讀,進而提高閱讀速度。這點可能不少朋友沒有聽說過吧,對,這是我自己體會后總結出來的。針對一個句子,大家要學著在吸氣的過程中,看明白前半部分的意思,而在呼氣的過程中,看明白后一半的內容。開始訓練時,大部分人達不到這個要求,沒關系,重新吸氣,呼氣,直到這個句子看懂。選擇的文章不要太難,但也不能過于簡單,仔細體會這個過程。
我比較喜歡*****考博網編著的《考博英語閱讀理解220篇》里面的方法:充分利用選擇填空題目,在要填空的位置上,先寫上正確的答案,然后嘗試著在一個呼吸過程中看懂它所表述的意思。這不僅將來能提高選擇填空的閱讀速度,也提高了語感。當訓練的差不多后,可以轉入閱讀文章了,把呼吸和大腦的思維連貫性統一起來。
其次,閱讀理解過程中,需要從頭讀到尾嗎?
這個問題,我也曾經問了自己很多次。經過嘗試后,我總結的經驗是沒必要。說起來大家可能不相信,我覺得閱讀理解,如其說是閱讀,不如說是把文章的內容結構搞懂:這篇閱讀理解分了幾個段落?每個段落中最重要的那個主旨句要表達的是什么意思?文章作者是以什么口氣、什么態度來看待自己文章所描述的內容的?實際就是從宏觀上把握作者的意圖。
全面閱讀有什么不好?第一個就是浪費時間,考試中的時間是最寶貴的,如果費了不少時間讀懂了文章的某些內容(即使是比較重要的),可偏巧這在后邊的題目中又沒有體現出來,不就是浪費時間和精力嗎?第二就是使得人容易忘記其他部分的內容,當我們看第一段的時候,看明白它的內容了,可當你把最后一段也看懂之,第一段的內容你還能記得多少呢?這個問題在閱讀理解進行到第三篇,第四篇的時候尤其突出,以至于頭暈腦脹。相信很多人有這個感覺,英語考試過程中,覺得自己腦力不夠用,或者考試結束后有朦朧的倦意。這對后邊題目的完成絕對是個巨大威脅。第三就是缺乏對整個文章的理解,由于在全面閱讀過程中,人的精力集中在具體句子的理解上,沖淡了整體的認識,而幾乎每個閱讀理解后的題目中,總少不了1個或2個關于文章整體概括性的題目,稍有偏差,就會出錯。
采用“跳讀”的方法,可以克服全面閱讀的缺點。這種閱讀方法可以這樣來描述:在閱讀過程中,先試圖把每個句子都讀懂,當你覺得它不是主旨句后,就快速讀過去,或者直接跳過去。當你讀完之后,直接去做后邊的題目,帶著題目返回到文章中去尋找答案。“跳讀”的主要目的有兩個:一是把每一段的主要意思抓住,這一段主要講的是哪一方面的內容,而不需要知道具體內容是什么;二是搞清楚文章的結構,從宏觀整體上明白作者的語氣、看法、態度。
帶著題目返回文章中尋找答案。一般來說,閱讀理解的題目是先問細節問題,再涉及文章中某一詞是什么意思、某一復雜的句子在表達作者什么看法,最后是關于文章整體的理解。由于“跳讀”占用的時間比較少,記的也比較清楚,所以一看到問細節問題后,基本上就知道去文章中哪個段落中去尋找答案了。如果看到了關于文章整體理解方面的題目,可以把各個段落中的主旨句聯系起來判斷,采用排除的方法,確定最佳答案。
最后,多多分析歷年考試試卷,總結出相關“規律”(一種可以意會,而不可言傳的經驗)。我很想把自己總結的中科院英語博士入學考試試卷的具體規律寫出來,可真的又不知道該如何寫,只是在自己的感覺上覺得它就是這樣。所以這點需要大家自己去意會,總結屬于自己的“規律”。我在這里肯定的告訴各位:每個類別的英語考試,都有自己的側重點,都有自己特殊的規律。我們要善于分析閱讀理解正文中的規律:
1,每個段落的主旨句一般都在段的開頭或者結尾,少部分在段的中間,這些句子的意思比較寬,覆蓋了本段內容;在中科院英語博士入學考試中,每個閱讀理解后邊有6個問題,一般來說,有3-4個是細節部分,1-2個是正文概括性的題目,1個是關于正文中某個詞匯或者某個句子的問題(有些閱讀理解后邊沒有)。
2,不幸的是,正文中比較長的,或者比較難懂的,或者有生詞的句子,往往是題目中要涉及的。然而幸運的是這些句子雖然表面上看比較復雜、也很長。基本上不是帶有復雜結構的簡單句,就是并列句,再不就是雙重否定句(其他的可能性就不是很大了)。在“跳讀”中,如一時不能理解它的意思可以暫時放過,一旦題目中涉及到該句,切不可緊張,先分析結構,再層層理解。這時就考大家平時積累了,我強烈建議:在做模擬題的過程中,只要碰到這樣的句子,就一定不要放過,摘抄下來后,好好研究一番:這個句子是如何構成的?它采用什么句式?而實際上某一類別英語考試中,經常拿來考的比較難的句型,翻來覆去也就那么幾種,無非是填充了不同內容罷了,搞懂后就沒什么神秘感。這種規律在其他試題類型中也存在,當題目類型確定后,命題小組的人就那么幾個,成員相對比較穩定,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偏向性,作為一個小組,出的題目有偏向性不足為奇,關鍵在于大家通過自己的研究,發現它的偏向特征。
3,如何去尋找那些“偏向特征”。當我們把歷年的幾套試題放在一起綜合對比后,就可以按提供如下線索去體會:都喜歡怎么問問題?比如說同樣考察正文中的某個細節,有的類別考試喜歡把小問題問的很復雜,而有的則直接就問,但基本都是換了個說法去問的。這個時候,大家最好去考察一下問的風格。綜合所有閱讀理解試題,可以感覺命題人喜歡在正文的哪些方面做文章。
答案喜歡怎么給出?總的來說,答案直接與正文細節一一對應的幾乎沒有。但無外乎兩個方面,一是把正文中內容直接用另一個方式表達出來,這種情況下,答案與正文中有不少單詞是一樣的;一是表面上看沒有任何聯系,但所說內容與正文意思一致,相對來說這種情況少見一些。
答案中一般有三種類情況,一是正確回答了問題;一是部分回答了問題,但意思不完整或者有偏差;一是干擾型,拿一些與正文無關的內容來擾亂考試者的思路。基于這一點,我才強調一定要在閱讀過程中,掌握作者的寫作結構,寫作心態,與具體細節相互結合,一般就不難排除錯誤,給出正確答案。
答案中有些選項一看就知道是錯誤的,這些項往往語氣非?隙,后者所囊括的范圍過于寬廣。因此,提醒大家在閱讀時,如果發現有了有表露作者口氣、心態的詞語,一定要多加留心,這些詞語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作者的寫作意圖,與重要段落的主旨意相互呼應,就成了回答文章整體概括性題目的依據。
采用什么方法來做閱讀理解的題目效果最好?
我總結的經驗是:排除法。細節的問題,往往來說比較好回答,掃過一遍后,基本就可以確定正確答案。而概括性,判斷性的題目,相對難些,選項中總有那么兩個比較類似,只有語氣,側重點的區別。我推薦下列步驟:
A,閱讀理解的問題是什么?各個選項說的是什么意思?
B,選項與正文內容相比較,要把握仔細(語氣,重要的形容詞側重);
C,主要采用排除的方法做不很確定的題目;
D,每個段落的主旨句有關鍵作用;
E,做完題目后,快速的回顧下各個問題的答案的意思是否前后對應,而不相互矛盾。
根據題目的不同情況,結合大家自己的理解,靈活處理。在中科院英語博士入學考試中,還有一類特殊的題目:排序。這類題目與閱讀理解部分不少是類似的,就不多說,提供以下參考:
A,注意段中的主旨句,往往決定了這個段落中某個選項的內容范圍;
B,由于選項有多的,容易引起誤選,所以要注意可能的選項必須與本段內的細節,還有整體意是否相關,并符合;
C,根據排序位處于段落中的位置,如果在段首,有可能是主旨句,也有可能是承上啟下的句子;如果在段中,注意前后相關;如果在段尾,要能完整主旨句在段落中的意思(并不一定如此,請大家靈活處理)。
D,確定所有選項后,注意整個正文在語意上是前后呼應的。
我做這類題目的一個小竅門是:先把各個選項的意思搞清楚,然后再去看正文,一邊看,一邊嘗試著帶如某個選項,再把這個選項與該段主旨句,鄰近句子的細節相互對應起來,選擇最恰當的一個。
說了這么多,關鍵還是自己去實踐,做錯了題很正常,無論如何一定要搞清楚自己為什么錯了,思考命題人是如何設置“陷阱”來套自己的,而自己是犯了什么錯誤才掉進去的,要如何做才能避開它。正是在總結自己錯誤的過程中,才能總結出自己的經驗。這些偏向性,往往都是在發現錯誤的過程中顯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