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VIP 上傳考博資料 您的流量 增加流量 考博報班 每日簽到
   
主題 : 高校教師成考博主力
級別: 論壇版主
顯示用戶信息 
樓主  發表于: 2008-06-11   

高校教師成考博主力

高校教師考博士,近年來儼然成為一種熱潮,大有愈演愈烈之勢。據報道,蘇州大學2006年博士研究生招生中,一千多人爭奪300個名額,而報考者中高校教師占了相當大的比例。上海某著名高校一文科學院的副院長告訴記者,在今年報考該學院博士研究生的考生中,三分之二以上是高校教師,其中尤以青年教師為眾。 KUbJe)}g  
大學教師特別是青年教師為提升自身素質和學位,報考博士是很自然的事,本不該惹得社會議論紛紛。但,如果這種個體行為演化成一種群體行為,浩浩蕩蕩爭戴博士帽,千軍萬馬爭過獨木橋,這種現象還真值得有識之士品評一番! SF0Jb"kS  
考博士,訴說大學青年教師的無奈 記得已故著名科學家王選曾經感嘆:年輕時什么都想要,可什么都沒有;老了什么都不想要了,可偏偏什么都給你。的確,以老生常談而論,萬事開頭難,青年人涉世不深,立足未穩,對社會的貢獻還不太大的時候,社會地位、物質條件、社會資源等各方面大都還不到位,學業、事業、工作、生活等亟待改善和提升,正處在所謂的“爬坡”階段,吃點苦,受點累,遭受點磨難,承受點挫折,都是很正常、很自然的事,這是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和公式,并不能說是社會的怪圈。 l+oDq'[q"  
大學青年教師也不例外,大多在這樣的規律和公式中生存和成長!〉髮W青年教師也有其特殊的一面。作為“知識密集型”的社會群體,他們不僅是“天之驕子”出身,而且肩負著培養和教育“天之驕子”的使命,承擔著為“天之驕子”“傳道、授業、解惑”的重任,因而吸引著社會的更多目光、更多關注!〔徽搹哪膫角度看,他們都不是弱勢群體,可是,在大學校園里,他們分明感到自己的弱勢。比起身邊的院士、博導、教授等“精英階層”,他們感覺自己就像吃苦受氣的“丫頭”,總是處在大學的邊緣。 "@(58nk  
要改變這種際遇和境況,途徑不少,但最直接的“終南捷徑”就有一條:考博士! #sL/y  
教育界有識之士認為,目前高校教師攻讀博士學位之所以能形成熱潮,原因有二:一方面,政府有關部門越來越重視高校教師隊伍建設,早在1999年,教育部就頒布了《關于加強高等學校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明確要求到2005年,教學科研型高校具有博土學位教師的比例要達到30%以上;另一方面,目前高校之間的競爭日趨激烈,各高校都把教師隊伍建設擺在重要位置,很多高校在招聘教師時提高門檻,非博士不要,有博士學位的高校教師,在爭取教學科研項目、審請經費、評定職稱、出國進修、解決住房、增加工資、改善待遇等方面都有明顯優勢! ohtT O]\  
博士的光環本來就讓莘莘學子心馳神往,政策的驅動更讓青年教師對博士帽趨之若鶩,對走“終南捷徑”堅定不移。 X+@s]  
行為的堅決,并不能掩蓋心理上的無奈。如果不是因為現實的無形壓力,不是因為政策的硬性規定,許多大學青年教師即使對博士帽崇敬有加、心向往之,可能也不會毅然投身考博大軍,再次為擠獨木橋而奮勇打拼。這一點,從許多大學青年教師的感嘆中可得到證實。許多大學青年教師面對媒體現身說法,表達的正是心中的無奈! "X`Qe!zk4  
這是值得理解的無奈,值得寬容的無奈,值得深思的無奈。  t`uc3ta"9  
“一刀切”,凸顯大學管理與考核的僵化 一項統計數據表明,在我國現有2000多所高校的94萬名專任教師中,尚未獲得研究生學歷的超過三分之二,僅有不到8%的人擁有博士學位,即全國高校只有7萬多名教師擁有博士學位,而在全部專任教師中,45歲以下的青年教師占了近80%。假如未來一個時期我國高校每年畢業博士生5萬人以上,即使全部留校任教,也需要15年以上的時間才可能使高校教師學歷達到博士化! %t q&  
乍看起來,我國高校教師的學歷和學位現狀并不樂觀,提升大學教師特別是青年教師的學歷和學位顯得很有必要。大學青年教師考博士也應該積極鼓勵,大力提倡,最好是人人都戴博士帽,一個都不能少! (s&ORoVGn  
但是,問題在于,教師的素質是否與學歷、學位完全成正比?提升教師素質和水平是否一定要和提升學歷、學位劃等號?加強高校師資隊伍建設,是否意味著教師“博士化”呢? 如果哪位大學的管理者對這三個問題敢于用“是”來回答,人們真的佩服他的膽量和勇氣,也真的懷疑他的管理水平和能力。 hRk,vB ]  
在目前大學的管理和評價機制中,有不少“一刀切”的“杠杠”、“條條”和“框框”。一些大學熱衷于單一的量化管理,對教學、科研和人才培養的績效習慣定量考核,不重視對教師綜合素質的定性分析;一些大學在進行各種學術評價時,不分學科類別與學科層次,對發表文章刊物的級別、論文的數量、項目的大小、獲獎的等級等,作出明確要求、統一規定,而教師的教學效果、科研課題的難度、學生的創造能力等難以量化的東西卻受到冷落! 0Qt~K#mr/  
研究生學位必須與發表論文掛鉤;學術論文必須刊在核心期刊正常卷期上———上海大學前不久出臺的這一規定就曾引發一場爭論。且不說這樣的規定能否達到提高學生科研能力的目的,僅僅是這種“一刀切”的做法就值得商榷和反思。  v C^>p5F  
鐘南山院士曾說:一些大學和學院規定,某些學科的學生要獲得博士學位,就必須在讀博士的3年時間里,在國際科學權威雜志上發表文章。這意味著,第一年就要有成果,第二年投稿,第三年發表。這幾乎是不可能的,因為博士第一年主要是打基礎。一些實驗室也逼著科研人員出文章。逼急了,做不到,就容易造假。 R \ia6  
其實,不論是大學管理還是學術評價,有許多東西是難以用“一刀切”的辦法來考核的。學風被認為是大學的立校之本、無形資產。竺可楨就任浙江大學校長時曾說,“假使大學里有許多教授,以研究學問為畢生事業,以培育后進為無上職責,自然會養成良好的學風,不斷地培植出來博學敦行的學者!笨茖W家吳健雄也曾說:“周六晚上,看看一所大學的實驗室是否燈火輝煌,就知道它是不是一流大學!睂τ趯W風、教風、師德和校風的評價,用量化的辦法“一刀切”豈不荒唐?  <H!O:Mf_p  
“一刀切”的學術評價機制因違背科學規律,很容易導致學術浮躁。不少教師和研究生急功近利,不愿靜下心來踏踏實實做學問。有的在評審、評估中“跑部錢進”,以不正當手段影響評審結果;有的粗制濫造,片面追求論文數量;有的甚至違背學術道德,偽造數據,抄襲剽竊。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 O 3G:0xF  
當然,也有不少青年教師為了適應這種評價和考核機制,只好無奈地考博士,于是匯成了浩浩蕩蕩的考博大軍! % ^e@`0L  
學位崇拜,折射人才觀的迷失 中國大學管理和考核標準的僵化,其實有其深刻的社會根源,簡言之是固有的學位崇拜的社會心理在作怪;說遠點,是中國傳統人才觀至今仍深深地盤踞在人們的頭腦中! SGQD ro=l  
比如說,科舉考試在很長的歷史時期起到選拔人才、籠絡人才的作用,其歷史作用不可低估。但千余年的科舉制度也深深影響和鉗制了社會的人才觀!叭f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不能說不是科舉造成的;范進等讀書人因為中舉而神魂顛倒,更是這種人才觀影響下發生的悲劇。  &u("|O)w$  
毋庸諱言,從當今社會的學歷和學位崇拜,仍能清晰看到傳統人才觀的影子。  ZxI]I1)  
學歷和學位對社會進步的積極作用和意義不可否認,大學青年教師追求高學歷和學位也值得提倡和鼓勵。但是,如果把學歷和學位作為衡量和評價人才的唯一標準,使社會心理形成對學歷和學位的崇拜,則是人才觀的迷失和誤區。 GZ <nXU>  
二十一世紀,人類在傳承和創新文明的進程中,提倡的是構建終身教育體系,建設學習型社會。但這決不意味著只是追求高學歷,更不是學位崇拜。 ve6x/ PD  
大學被譽為“人類文明之光”,應當是先進文化的倡導者和創造者,對人才的培養、選拔、考核和使用,應當有先進的、多元的標準;既要建立在科學基礎上,又要充分體現人文關懷;既要考核創新素質,又要考核師德學風;搭建的應當是人才的立交橋,而決不能再是獨木橋! EPv%LX_j  
大學可以少發表一些學術論文,但要多出一些創新成果;可以少得一批獎項,但要多培養創新人才;可以少招聘和培養一批博士,但要讓更多的優秀教師迅速成長、脫穎而出。  u"\=^F  
否則,中國的大學、中國的高等教育會被人家甩得越來越遠! |J\,F.{'  
這,并非危言聳聽,并非杞人憂天。 K0LbZMn,/  
沒有博士學位咋過大學青年教師奔在考博路上 y>)MAzz~\  
日歷翻到10月,眼看博士生招考報名的時間就要到了,可上海某高校的年輕教師王慧(化名)還在為今年要不要報名考博而煩惱:“我已經28歲了,正打算要孩子,如果考博,就要推遲生育計劃,我不想當高齡產婦;可如果現在不考,將來再考更難! 7r['  
讓王慧猶豫不決的只是考博的時機問題,至于考博、讀博,那是確定無疑的了。“現在在大學里,沒有博士學位還怎么混啊?”王慧至今還后悔當初碩士畢業時沒有直接考博士。 1c / X  
王慧3年前碩士研究生畢業后就到了現在所在的高校任教,這3年里,王慧深深體會到了沒有戴上博士帽的痛苦。 *{Yh6 {  
當初,由于學校規定除了個別專業外,只有博士生才有資格應聘教師,所以王慧先以行政人員的資格進入了這所高校,在辦公室“坐”了一年之后才轉為教師身份。 q1jN]H  
由于王慧只有碩士學位,所以要評上“講師”這個高校里僅比助教高一級的職稱也并不輕松:要通過學校組織的計算機應用能力考試,除此之外,她還必須拿到教師資格證書,這個證書就得通過三門考試和普通話考試,她還要在專業核心期刊上發表至少兩篇論文,才有資格參加講師職稱的評定。而在大多數高校,博士一般可以直接評為講師。 vn亚洲国产精品va在线观看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