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VIP 上傳考博資料 您的流量 增加流量 考博報班 每日簽到
   
主題 : “考博”到底考什么??——回憶北京大學考博經歷
級別: 總版主
顯示用戶信息 
樓主  發表于: 2016-12-21   
來源于 考博經歷 分類

“考博”到底考什么??——回憶北京大學考博經歷

前言:按照校友的定義,人生職業第一站是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成為我的第3個大學母校了,首先要感謝她對我的寬容和愛護,讓我現在能夠有機會現在坐在燕園里面攻讀博士學位,給自己一個交代。感謝單位領導和兄弟姐妹們的支持和祝福!本來最近期末論文正在緊張準備中,但連續幾位師弟師妹想考博士向我咨詢,尤其是,接近半夜一位比我小的“師兄”從銀川打電話過來,“請”我和他的老弟胞姐交流一下考博。他坦承地說,當我叫他師兄的時候,他“呆若木雞”地呆在原地,愣了半天。電話里不斷請求我,以后不能再叫師兄,可以叫“小弟”。輪到我“呆若木雞”了,還是以兄弟相稱罷。我打算為我這位“老”師弟之老而抱歉,做點補償,也算是作為還未過期的“全球職業規劃師”?****CDF)【其實就是一個資格證明,沒有聽上去那么高大】的一點責任。
 “博士”并不是看上去那樣,必須要我們知識更加淵博,相反,當我們要去攻讀的時候,搞清楚,博士是要在更專、更深的方向上進行研究。當然,不是說“博”不重要,只是“博”的功夫應該是在本科、碩士階段重點完成的。因為學科不一樣,讓我說出研究的最終結果具體是什么,很難描述,但無非是“把問題說清楚”,或者是“給問題提出解決方案”。下文,我僅以教育學科為例(也許可以推廣到人文社科,讀者自己決定)討論一下,“考博”到底考什么。
第一,“考”的是我們的自我認知。實際上,就是我們對自己的了解,我們為什么要“考博”?是因為我們覺得自己適合搞研究,還是我們未來發展需要一個博士的頭銜,又或者只是逃避就業。經歷了一些風雨的我,對考博的動機不會再有好壞之分了,我覺得都是可以去理解和諒解的。并不是說,哪種動機,就能讓我們肯定能考上博士。這不是因果關系,而是相關關系。無論何時何地,我們都不該放棄對這個形而上的問題的思考和厘清。然而,不同動機卻決定著一些策略。如果是因為適合搞研究,那我們是沒有多少退路的。如果你本身是應屆碩士生,就埋頭復習即可。但如果,你有一份工作,可能還是不錯的工作,按照今年國家的政策,“在職讀博“將會成為歷史。你不得不放棄現有工作,而完全脫產攻博,將來再自主就業。這是一個博弈的過程,在這個時候,你的自知又包括,你是否能夠承受后面一系列的壓力和挑戰。如果你覺得經濟壓力太大,又希望做研究,那么就去搞清楚,你所在單位是否能夠接受應用型博士,如教育學領域有個教育博士(EDD)是否認可,未來評職稱的時候是否會受影響。如果能夠接受,你別急著高興,這種教育博士是需要比較高額的學費的,但總比你完全脫產好。好處在于,課程在寒暑假或者周末,不會耽誤你的工作,壞處可能是學習氛圍不能期待太高。如果,您是為了一個博士頭銜,那么搞清楚PHD和EDD的考試難度和錄取率是不一樣的。如果是逃避就業,那我只能悲催地告訴你,博士的就業未必就好到哪里去?當然,你有含金量高的學術成果除外。建議再作進一步考慮。因為萬一你第一年考不上,您的心態就會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進退兩難。如果是想做學術的,至少還能夠默默地告訴自己:沒有考不上的博士,繼續準備。自我認知的工作需要做,看起來不緊急,其實是最重要、最緊急的事情。但即便如此,我這個過程猶豫了近1年,才敢于向導師匯報我打算考博的計劃。因為,對我來說,面對一位國內知名的教育家,一旦說出來,哪怕只有一次,都是一種承諾。
第二,“考”的是我們的戰略。其一,不要“廣而告之”你即將考博或者正在考博的消息。對于應屆生來說,如果條件允許,可以選擇安靜的環境,甚至可以“消失”一段時間安心復習,別讓你考博的事情成為別人“茶余飯后”的談資,甚至讓你成為“明星”。萬一考不上,就得頂著很大的輿論壓力。如果是我的話,考不上,要么下決心再考一年,要么默默地低調地找一份工作。如果你有可能會脫產的,那么我認為更加要低調。特別要強調的是,復習肯定不能耽誤日常工作的。從職業道德來說,做好手中的工作是我們的責任和義務,也是我們能夠坐在這里考慮未來的資本。從個人特質上講,我也不好意思用上班時間來完成我的私人目標。我一般選擇周末和寒假,當然我主要用的是寒假時間。因為我在職的時候,工作是我的主旋律,在小朋友出生之前,我又瓜分了一點晚上、周末時間給了家庭。前面說到的低調,這是一種博弈,如果你考不上,繼續默默工作,無需讓更多的人知道你沒考上。記住,不要讓自己成為輿論的漩渦,否則你將是透明的,也將是脆弱的。其二,選擇學校和導師打的是“信息戰”。我上文提到,我向導師匯報我的讀博打算。姜還是老的辣,我永遠都無法忘記那個場面,全國第十五次高等教育思想研討會茶歇期間,寒風凜冽中,導師他老人家身體很好,只穿著襯衫,坐在南航逸夫館外面冰冷的臺階上,給他的已經畢業5年的學生,逐個介紹每個知名學?梢詧罂嫉膶,并且對我準備的幾位老師一一點評,告訴我這些大牛們的研究方向、可能對學生能力的要求。我當時面臨三個選擇,第一個是N大學(C9之一),第二個是Q大學(C9之一),第三個是北京大學(見下表)。其實從性價比來看,最好的是N大學,因為在南
學校名稱
導師回復
考試難度
參考書目
考試時間
N大學
我猶豫是否繼續報考
可能次高
10本以下,且大部分讀過
2015年3月21日
Q大學
我立馬決定報考
可能次高
沒有
2015年3月21日
北京大學
我沒有放棄報考
可能最高
10本以上,大部分沒讀過
2015年3月14日
京,若考得上我可以成為最后一年的在職博士生。然而,我考慮到自己的研究方向,以及我聯系老師的回復判斷,我在猶豫是否要做決定。而Q大學那邊導師的回復對我是一種激勵,立馬決定報考。由于北大那邊,雖然我覺得考試難度最大,挑戰最大(我熱衷于高難度的挑戰),但考慮到Q大學沒有參考書目,我就用北大參考書目來應對Q大學的考試,因為時間比Q大學早一周,就順便報考了北大博士生考試。由于N大學和Q大學的時間沖突,我只能放棄N大學考試。這對我是艱難的,因為考得上,就意味著我會失去我的工作,因為Q大學和北大導師都說如果考得上必須脫產讀且要轉檔案。戰略,是一種宏觀的思考方式,是對自己人生的一種布局,是自己給自己掌舵方向。
第三,“考”的是我們的戰術。其一,在時間緊張的前提下,挑重點復習。至少北大的復習參考書目是十幾本的,算算寒假那么不到一個月的時間,還要在工作日開車送夫人去單位,根本就不可能全部看完。我想考政策方向,但發現政策的參考書目特別多,我沒辦法,只能選擇一本,我認為體系比較系統的一個版本人大陳振明教授主編的《政策科學——公共政策分析導論》,和北大陳學飛教授的《教育政策研究基礎》,對于我來說,教育政策是比較新的領域,看其他老外的書,就會有許多理論打架,而且是“學術糾紛”,不是對錯的問題。我個人定位是掌握幾個理論,能夠解釋案例即可,可以以后再反復精讀?蚣苷f出來,其他根據已有的素養發揮。教育哲學的書,我挑了布魯貝克的《高等教育哲學》為主,另一本Ozmaon和Craver的《教育的哲學基礎》寫得非常好,我忍不住看了一大半,且做了筆記,但最后時間有限,我挑了幾個我感興趣的哲學家理論看了一下。其他的高教系列因為我碩士期間看過,所以我大概溫習了一下。但我不得不承認,如果你時間充裕,可以再泛讀一些書,這在我們答論述題的時候,可以答更多的亮點。在一次課程上,我們的教授坦承地告訴我們,這一屆的筆試答卷上并沒有看到令人“驚艷”的觀點。這種觀點可能會潛在的影響到面試官和導師選擇的問題,這是后話,只是一種可能性。至少我“被選中”的其中一個原因是,被認為寫作功夫還不錯。其二,在復試的時候,多請教前輩,就是“借力”。由于我們家小朋友出生時間和Q大學考試幾乎沖突,我只得放棄。只參加了北大考試,不過運氣比較好,意外獲得參加復試的資格,英語考了73分,專業分比及格線多了2-3分。雖然抱著“必敗”的信念,但卻不改平時認真的習慣——積極備考,即便“戰死”,也要“光榮的”。戰場形勢:十四個人參戰,在職名額1個(3個北大老師爭奪,外校未知),剩下10人左右爭取2個PHD,里面有4個北大的,感覺是陪著他們作戰,因為在我眼里,這類學生是非常之牛的,我以前參加學術會議的時候見識過。結果表明,北大公平做得還是非常不錯的。再說,復試要求,面試分為兩場:A、學術潛力和研究設想(15分鐘);B、學術基礎和研究素質(15分鐘)。我就傻眼了,研究設想還算好理解,其他的感覺理解起來有重復。這太抽象了,唯有一個解決方法,就是請教“高人”。在提交報名材料時候,我嚴格遵守學院要求,不得請任何人指導寫研究設計,但沒說復試不能找人指導。在研究設計方面,我請一位國際知名教育家弟子現場指導,主要是宏觀上進行了方向指導。同時,請學院行政老師引薦我認識新來的北大教育學院畢業生Y師姐對我的設計也進行了指導,詳細介紹北大教育學院在我關注的研究方向上的現狀,更為可貴的是,介紹了全國哪些學校哪些人在做這些研究。這是非常關鍵的指導。同時,在具體現場面試指導方面,我找了兩位高教專業的北大教育學院學生,一個是畢業生和博一在讀生,都是靠人介紹。這些師兄師姐都非常熱心,就像我非常熱心地輔導了三位同學一樣。這些細節讓我從抽象中看到具象,可以想象自己參加面試的場面。需要說明的是,在整個過程中,導師對我的指導和支持一直沒有停過。我求助他人的這些意識和行為,也許和我在南航當職業生涯規劃教師的經歷有關,面對困難,能夠積極靈活地求助于外界資源。順便說一下,關鍵時候有這些人幫我,也是我平時做人還是注意分寸,得到老師的認可,時隔五年,還愿意指導我。在和新的前輩交流的時候,也是非常謙虛和禮儀到位的。
第四,“考”的是我們的積累。不得不說,平時的積累真的非常重要。舉幾個例子。其一,筆試部分,上午考專業筆試,有的問題沒有復習過,或者沒有思考過,真的就是臨場發揮。記得有兩題:一題是關于高等教育和社會系統的關系。另一題是關于評價科舉制(或者是書院制)的。現在想來,我有兩個答案自己比較滿意:高等教育和社會的關系不能是“美國式的擁抱”,而是“中國式的握手”;科舉制(或者書院制)由于其教學內容基本都是儒家經典,到了明清階段幾乎都是八股文,嚴重阻礙了中國創新的思潮(這不是我的觀點),如果沒有發生鴉片戰爭,在封閉的系統內,也許還可以再延長相當長一段時間?加⒄Z的時候,是專業英語,題量非常大。有一題是關于不同種族大學生住宿安排的討論,由于我當過輔導員,我自己安排過大學生宿舍問題,自己又在穆斯林地區有過半年的支教,在英語俱樂部待過大半年,對于跨文化有所體會,所以那個問題的回答基本是一氣呵成。最后一題是關于PISA的討論,所幸我在研究生階段,認真聽過港中文的盧乃桂教授講授這個主題,我平時也和同學討論過這個教育熱點。正好試卷說,不一定要結合材料發表議論,就節省了近20分鐘的材料閱讀時間。寫完最后一個單詞,鈴聲響了,就交卷了。走出考場的時候,大家都抱怨來不及做,其實我也來不及,只是占了平時的便宜,走了點捷徑。但確實壓力很大,我在衛生間待了好一會,差點就吐了。其二,面試部分,其實也是比較受挫的環節。其中一個考場,幾個同學是被罵著出來的,我進去也是忐忑不安。由于豐富的行政工作經驗,我準備了7分鐘的講稿,并根據北大的陳向明教授質性研究的框架準備了研究設想部分。我怕時間不夠,還給考官準備了一份研究設計的目錄,以及個人成果一覽。我從研究綜述開始講起,很快就被考官A叫停,原因是時間只有7分鐘,念稿子是來不及的。B考官也認同,此人后來成為我現在的導師。我回答,我記過時間的,夠的。我繼續念稿子,又被考官A叫停,說,你不必告訴我北大這些人的研究,我們都知道,你直接告訴我們研究思路。我知道我不能再看稿子了。只能臨場對話,還好,當時我在文獻綜述部分,認真看過一些文獻,電子稿也是一個字一個字敲出來的,而且關于那個研究主題的理論依據,我已經申請了一個校級課題在做,研究主題部分也發過論文?脊貯認為我沒有說得太清楚。換了一種說法,問我理論關懷,我又提到了其他幾位教授的不同觀點。兩位考官就趕緊埋頭寫什么。考官A又問我,什么是好的評價標準,為什么會有不同觀點。我就上升到教育哲學的層面回答了,看見兩位考官又埋頭記錄什么。另外一場面試相對比較輕松,主要是針對我的論文發表問了一些問題。工作期間,帶我的領導一直在提醒我在繁重的工作之余,千萬不要忘了學術,所以,5年工作期間,我基本保持平均每年接近1.5篇論文的速度發表(當然,我不滿意這種數量,質量才是王道,這也是我為什么要考博的原因之一)。數量真的不是證明學術的重要標準,只是10來篇的論文發表確實證明我沒有放棄過做學術的志向,保持著一種狀態,僅此而已。
當然,考博還有很多考試技巧,但我覺得主要還是:要對自我有清晰的認知,戰略上保持低調和精力集中,戰術上打好“信息戰”,復習有重點,知道“借力”請教多位前輩指導,平時學術積累確實為一些臨場發揮增加了一點資本。我認為,考博就是“考”以上這些重點。
后記:歷史是很多偶然的,包括我考上博士的,在整個過程中,只要有個哪個環節沒做好,也許我現在還在考博的準備道路上。也許,沒有人能保證你一年就考上,但是,“沒有考不上的博士”,這是我夫人送給我的,現在也送給計劃考博和積極備戰考博的有志青年們。況且,每個人都有權利追求學術,但考博并不是唯一的道路,雖然它有的時候很有效。 王小青
MB9tnGO-Q  
 
評價一下你瀏覽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動

搞笑

開心

憤怒

無聊

灌水

  
級別: 中級博友
顯示用戶信息 
沙發  發表于: 2016-12-22   
不錯的勵志
級別: 初級博友
顯示用戶信息 
板凳  發表于: 2017-03-22   
感謝分享經驗,給準備考教育博士的我帶來一點思考
描述
快速回復

驗證問題:
免費考博網網址是什么? 正確答案:freekaobo.com
按"Ctrl+Enter"直接提交
      亚洲国产精品va在线观看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