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據媒體報道,今秋起暨南大學將全面推行研究生培養機制改革,其中明確限制導師招生人數,導師多招生要為學生“買單”。原則上博士生導師每年招生不得超過1名。文經管類博士生每超過1名,導師需一次性上交配套經費1萬元,理工科的則為3萬元。 KjD/o?JUr
'TTLo|@"-
博士生招生的原則是寧缺毋濫。暨大的這個新規,似乎在和這個原則唱對臺戲。它一方面明確限制博導招生人數,另一方面又給博士擴招預留了活口:只要導師肯交錢,學校原則上就不干涉。這樣,人們不由揣測,只要博導有“菩薩心腸”,愿意慷慨解囊替學生支付費用,博導們就擁有了多招生的自主權。假如導師心有余而力不足,考生愿意“自費”,雙方達成意向,以導師買單的形式招生,暨大的博士生隊伍自然會合法壯大起來的。 Y`~Ut:fZ
owVX*&b{
招生考試的本質是一道墻,墻內的是合乎招生條件的學生,墻外的是參加了博士生考試但暫未達到入學資格的考生。這道墻可能會錯放幾個人到墻內,但沒有了它將直接影響到博士生培養的質量。在這道墻前面,質量高的人多了,可以優中選優;質量差的人多,達不到錄取分數線照樣不會湊數培養。這當是研究生遴選制度的基本要求。 (>LF(ll
Tf>bX_L?
遺憾的是,研究生招生的墻早已被打開了缺口。我國的博士生招生規模已經躍居世界首位,國務院學位辦已經意識到了這個數字的危害性,意欲控制招生規模。暨南大學實行的研究生培養機制改革,也是為此而來。然而,允許博導們自費招生,除非是輿論“誤讀”了該校的這個改革精神,否則便不是控制博士生招生,而是在變相擴大招生規模。如此改革,還是緩行為妙。
6fkRrD
/ixp&Z|7
筆者認為, 給予博導更多的招生自主權并沒錯,前提是招生人數的下線可以不管,即可以停招研究生,但上線要有章可循。中國當代博導們學術水平和道德水平參差不齊,濫竽充數的導師也并不算少。輿論對個別導師習慣的“潛規則”頗有微詞,“潛規則”讓研究生教育的入口和出口防線潰堤,研究生教育質量滑坡多與此有關。 j
*
%
&h}#HS>l
在導師學術素養和道德水準尚無法令人放心之前,在招生監督尚不健全之前,給予導師們的自主權越多,其風險也就越大。盡管大部分導師不會借機“發財”,但杜絕教育腐敗不能依賴道德自覺,必須先堵塞住制度上的漏洞。 `aOFs+<)
z0d.J1VW
從改革目的來看,要想培養優秀的學生,保證教學質量,就要秉承寧缺毋濫的思想,嚴格考評導師帶生能力,以質定量,不以任何方式和手段打開擴招之門。 實行彈性的招生制度,導師只要愿意出錢就可以多招生,哪怕多出的只是一個,所面臨的問題是:導師為什么愿意替學生買單,是學生非常優秀,不招收進來便失去了人才培養的機會,還是私下交易后的結果。前者的話,不招收有遺珠之憾,后者的話,學術腐敗的可能性更大?梢姡吣洗髮W的新規,值得討論。為了學校和學術的聲譽,筆者認為且慢允許博導自費招生方是上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