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2月的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哈工大獲得了空缺幾年的、唯一一個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此外,還有6項成果分獲國家技術發明獎、國家科技進步獎的二等獎。眾多科研成果集體亮相,體現了這所學校通過組織多學科交叉的科研團隊,搭建多學科匯聚的科研平臺,解決國防工業、國民經濟重大課題的科研思路。 /prYSRn8
&iqw!
ud
每個五年計劃的起始、中期以及結束,哈工大都組織相關的戰略研討,引導教師瞄準國民經濟急需解決的重大課題和世界科技前沿開展科技創新,通過承接大型尖端工程項目,打造一批優秀團隊,提升核心競爭力。 +TH3&H5I_A
?R|th Z
九十年代初,學校以建立“小衛星設計分析與仿真驗證一體化系統”,組成了跨學科的研制隊伍,最初的成員來自機械、電子、通信、控制、材料等6個學院,而后來成為小衛星研究所所長的曹喜濱則剛剛拿到鍛壓專業的博士學位。小衛星的研制,把多個學科結合在一起,鍛煉培養了一批優秀人才,使哈工大在國際航空航天領域又上了一個新臺階。 Fi4UaJ3K
" !-Kd'V
科研團隊的人員有進有出,是正,F象,但是怎樣做到不影響整體發展,關鍵在于帶頭人。哈工大考察團隊,除了一流的學術水平外,更注重帶頭人的個人品格,“只能單干,可以當教授,但是不能當責任教授(團隊帶頭人)。一個團隊里,如果人人看中個人得失,就沒有長久合作,更談不上攻克難關。只有帶頭人不計名利,勇于奉獻作出表率,才有團隊的凝聚力!毙iL助理韓杰才對記者說,“有的項目從‘六五’干到‘十五’,沒有甘于寂寞、上下和諧的的團隊精神是做不到的”。為了培養年輕的團隊帶頭人,許多老院士、老教授甘做人梯。FAST項目是國際現有和正在計劃的世界最大單天線望遠鏡,哈工大的研究團隊在先期發揮的重要作用使之位列合作單位之首,作為項目委員的沈士釗院士把年輕的范峰教授推到前臺,做學術帶頭人和負責人,為其迅速成長創造機會。國內復合材料力學主要學術帶頭人、國際復合材料委員會執委杜善義院士,近十年所有的項目都讓年輕人挑頭負責。 _1aGtX|W
/_)l|<k+V
科研團隊也不能靠硬性的“拉郎配”。獲得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的譚久彬等3個年輕人,來自不同的學科,最初是憑對超精密測量技術的興趣與愛好白手起家的,在學校支持下,從無到有創建了光電子超精密測量研究所。哈工大原來僅有一臺原子粒顯微鏡,放在了超精密加工研究所。負責人董申教授表示,儀器是學校的,使用要面向全校。不管是什么專業的教師來,董申教授都熱情提供服務,一來二往,間接合作帶來了直接合作,研究所吸納其他學科,組建了微納米技術研究所,不到3年就發展成為教育部的重點實驗室。 M(enRs3`O
*nRNg.i3D
老教授沒有門戶之見,帶頭協作,為多學科交叉、搭建多學科融匯的科研大平臺奠定了基礎。在這些大平臺上,不同學科的專家學者、年輕教師和學生都得到提高,個人價值得到了體現,產生了更大的團隊凝聚力,從而有能力做更多創新的工作。 Lg4YED9#
H=p`T+
為了培養團隊意識,鼓勵學科交叉,在科研考核上,哈工大把短期考核與長期考核結合起來,基礎學科、應用基礎學科考核期為3年;團隊考核則重點看團隊的標志性成果。這樣,團隊成員不至于應付日?蒲泄ぷ髁康目己、計較論文數量和排名前后,能安心從事自己的工作。在人員管理上,學校規定,重大項目的團隊成員不受院系編制限制,項目期間,編制歸團隊;項目結束,可留可走,待遇由學校負責。環境寬松,政策優惠,使教師盡可能地排除外界干擾,潛心于重大項目攻關。 RF?DtNuq
CE ~@}
`
目前,哈工大已基本形成了以國家“973”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為主的基礎研究,以國家“863”高技術、國防預先研究為主的應用基礎研究和以國家重大工程項目、國有大中型企業合作項目為主的應用研究三位一體的科研格局,一批尖端技術成果達到國際領先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