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簡介
j%w}hGW%, cXcrb4IKD B!PT| :eHD{= _ ^ JhncL 內蒙古農業大學是內蒙古自治區重點大學,國家西部大開發重點支持建設高校,校園位于內蒙古自治區歷史文化名城呼和浩特市,被譽為塞外“花園式高等學府”。
|ZJ<J)y RC[mpR;2 歷史沿革 內蒙古農業大學,其前身內蒙古畜牧獸醫學院,是建國初期經當時的國家政務院批準,由原河北農學院、平原農學院的畜牧、獸醫系和山西農學院的獸醫專業合并遷至呼和浩特,于1952年創辦的內蒙古自治區第一所本科高等學校,當時的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澤東同志簽署任命了第一任院長。1958年原內蒙古林學院成立,這是黨和國家為適應內蒙古作為全國林業生產基地的需要,在少數民族地區建立的第一所高等林業院校。以后幾經演變,1959年內蒙古呼和浩特農業學校、內蒙古農業干部學院、內蒙古牧業干部合作學院等3所學校并入內蒙古畜牧獸醫學院。1960年內蒙古畜牧獸醫學院更名為內蒙古農牧學院。1958年,內蒙古黨委批準,學校的水利系移交內蒙古水利學校,成立了內蒙古水利電力學院,1962年內蒙古水利電力學院農田水利系并入內蒙古農牧學院。1963年內蒙古農牧學院被列為華北地區重點高等農業院校,成為內蒙古自治區最早招收國外留學生和研究生的高校。1971年,內蒙古自治區革命委員會決定撤銷內蒙古林學院,并入內蒙古農牧學院。1978年,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決定,恢復內蒙古林學院,從此,農林兩校進入了各自的恢復、發展和振興期。1981年,內蒙古農牧學院成為全國首批具有碩士學位授予權的學校。1983年,經內蒙古自治區黨委和政府批準列為內蒙古自治區重點院校。1985年,內蒙古農牧干部學校并入內蒙古農牧學院。1993年,經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準,內蒙古農牧學院成為內蒙古第二個具有博士學位授予權的學校。1999年,經教育部批準,撤銷內蒙古農牧學院和內蒙古林學院,合并組建內蒙古農業大學。2000年學校成為內蒙古第一個具有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的高校。2001年,學校被確定為國家西部大開發“一省一!敝攸c支持建設高校。
[nSlkl
-_%8Q#" 領導關杯 內蒙古農業大學從建校之初,就受到了黨和國家領導同志的高度重視和關懷。1955年,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朱德總司令曾視察學校,并親自將蒙古人民共和國贈送的一匹金粟色種馬轉送學校用于教學科研。1956年,毛澤東、周恩來和鄧小平等中央領導同志在北京接見內蒙古少數民族代表團。周總理同作為代表團副團長的內蒙古畜牧獸醫學院主持工作的副院長貢嘎丹儒布同志談話,就學校的建設發展作了重要指示。在上世紀五十年代,賀龍、聶榮臻、羅榮桓、陸定一、吳玉章、班禪額爾德尼·確吉堅贊、帕巴拉·格列朗杰、葉圣陶等數十位黨和國家領導人來校視察,并對教學、科研、管理等方面給予指導。當時的自治區主席,后任國家副主席的烏蘭夫同志更是傾注大量心血,學校的創辦是他一手操辦而成,他出席了建校一周年慶;顒,并作重要講話。建校五周年時烏蘭夫主席又為學校題詞——“大力發展畜牧獸醫科學事業”。當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陸定一同志為學校題寫了校名。1997年秋,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李嵐清同志親臨學校視察,高度贊揚了學校所形成的突出以草原畜牧業為重點的鮮明辦學特色和取得的科研成果。2000年12月,當時任教育部長的陳至立同志視察學校,并作重要講話,她說:“在學科發展當中,如果你們有什么需要與內地沿海高等學校進行交流或博士生培養、教師培養等都可以提出來,我們支持,我們教育部可以協調!但我認為,你們已經形成了自己特別鮮明的特色了,應該是內地一些高校到你們這里來學點東西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烏云其木格同志,教育部部長周濟同志,原教育部副部長周遠清同志曾多次視察學校,對學校的辦學方向、教育教學改革、科學研究、基地建設給予悉心指導。
_1>Xk_ 在56年的辦學歷程中,學校始終受到從中央到地方許多領導同志的關懷,這其中包括曾擔任自治區主要領導職務的烏蘭夫、布赫、烏云其木格、周惠、孔飛、張曙光、王群、劉明祖、烏力吉、云布龍、儲波、楊晶、巴特爾等同志。
GbFtX\s+5j blVt:XS{,m 基礎條件 1999年以來,學校緊緊抓住農林兩校合并、西部“一省一!敝攸c支持建設、2002年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三次大的建設、發展機遇,利用教育部專項經費、日元貸款,積極爭取自治區政府支持,同時多方籌措資金,加大對基礎設施和教學基本條件的建設力度,通過改建擴建工程,優化資源配置,集約利用教學條件,為本科教學工作水平的進一步提高奠定了基礎。
yW=I*f 學校由呼和浩特校區、薩拉齊校區和海流圖科技園區3部分組成,占地面積911.78公頃。教學行政用房面積344545平方米,生均16.22平方米;學生宿舍138872平方米,生均6.54平方米。學校現有各類教室310間,其中多媒體教室110間,語音教室9間,多媒體和語音教室座位11844個,每百名學生配備多媒體教室和語音教室座位55.76個,教學用計算機5055臺,平均每百名學生配備教學用計算機23.8臺。有標準田徑場(館)3個。圖書館建筑面積22570平方米,館藏文獻191.5萬冊,生均84.09冊。校園網建設“主干為千兆,100兆到桌面”,覆蓋全校,校區間互聯互通,2008年學校又投入1620萬元,對校園網進行改造升級。學校單臺(套)設備價值在800元以上的教學科研儀器設備總值2.29億元,生均10076.41元。其中價值在10萬元以上的貴重儀器設備214臺(套),進口設備價值6353萬元。學校現有1個國家級野外觀測站、2個教育部省部共建重點實驗室、1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個國家林業局重點實驗室、7個自治區級重點實驗室、3個自治區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個自治區高校重點實驗室、1個自治區人文社科基地。由清華建筑設計院規劃設計,占地1200余畝的東校區規劃于2007年被自治區人民政府批準,現已開工建設,屆時學校的硬件條件將得到進一步的改善。
,Wbr;
zb i>*|
k] 師資隊伍 學校始終把師資隊伍建設放在事關全局發展的戰略地位,大力實施“人才強!惫こ蹋扇《囗椨行Т胧,使師資隊伍的年齡結構、專業技術職務結構、學位結構、學緣結構不斷得到改善,形成了一支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發展趨勢良好的教師隊伍,F有專任教師1379人,生師比達到15.63∶1。在專任教師隊伍中,有正高級職稱231名、副高級職稱501名;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258人,碩士學位的教師504人,具有研究生學位的教師占專任教師總人數的比例達到了55.26%;有博士生導師75名,碩士生導師336名。享受國家特殊津貼的專家70人,國家教學名師1人,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1人,在國內外特聘教授中有中國科學院院士1人、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中國青年女科學家1人,國際草地管理大會事務委員會委員1人,國家和自治區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36人。有6人入選國家級“百千萬人才工程”人選,37人入選自治區“321人才工程”第一、第二層次人選,21人為自治區高等教育人才培養“111工程”第一、第二層次人選,5人獲得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自治區優秀學科帶頭人支持計劃項目資助。許多專家教授在國內外學術界或同行中具有較高的知名度,主持重大科學研究項目的教師逐年增多。有一批德高望重的老教師耕耘在教學科研第一線,起到了傳幫帶作用。成長起來的一大批中青年學術骨干,在教學、科研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他們以積極進取、嚴謹治學、勇于創新、愛崗敬業的風范影響著全校的青年學子勤奮學習,蓬勃向上。
rofGD9f
h)NZG6R 學科專業 學校設有動物科學與醫學學院、農學院、生態環境學院、機電工程學院、林學院、水利與土木建筑工程學院、材料科學與藝術設計學院、經濟管理學院、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計算機與信息工程學院、生物工程學院、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外國語言學院、理學院、能源與交通工程學院(籌)、國際教育學院、職業技術學院、繼續教育學院、中央農業干部教育培訓中心農業大學分院等19個學院,有1個體育教學部和1個高等教育研究所,F有1個國家級重點學科、3個國家級重點(培育)學科、1個農業部重點學科、3個國家林業局重點學科、22個自治區重點學科、 4個自治區重點培育學科,有6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33個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3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72個碩士學位授權點,有61個普通本科專業、其中蒙漢雙語授課專業13個。面向全國27個省、市自治區招生。在校學生總數29011人,其中普通本科生25332人,碩士和博士研究生2093人。
XJ$mRh0`K 經過57年的艱苦奮斗和建設發展,學校現已成為以本科教育為主,研究生、本科、高等職業技術教育和成人教育等辦學層次齊全,以農為主,農、工、理、經、管、文、法、教協調發展的多科性大學。學校的學科建設和專業發展,依托自治區的地域和資源優勢,始終緊密結合自治區的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已形成了突出以草原畜牧業為重點的鮮明辦學特色。同時,與之相關聯的工科和經濟管理類學科也得到了迅速發展,突出牧區水利和牧業機械化研究方向的農業工程學科成為自治區第一個工科類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其二級學科也是自治區首個工科類博士學位授予權的學科。以畜牧業經濟管理研究為特色的農業經濟管理學科成為全區第一個經濟管理類博士學位授權學科。
"Y1]6
Zu 學科建設水平的不斷提高,有力支撐了專業結構的調整。學校抓住兩校合并機遇,通過改造、融合、拓展等,重新構建了新的學科專業群。學科專業結構逐步趨于合理,與自治區經濟建設需求結合更為緊密,進一步擴大了學校的服務面向,增強了學校為“三農(牧)”服務和自身可持續發展的能力,使學校在自治區經濟建設、社會發展和高等教育事業中的作用和地位得到顯著的提升。
亚洲国产精品va在线观看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