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清華首位以第一作者身份在Science雜志上發表論文的研究生,他的博士論文獲清華優秀博士論文獎,并且入選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12月7日晚在五教,他與清華的博士生們面對面分享了他在清華十年的求學經歷,他就是機械系副教授朱宏偉。 U$-Gc[=|
{]-AuC2E/0
朱宏偉在講座現場 (1Q G]1q
0'j/ 9vm
“這場講座在我看來算是‘70后’與‘80后’的一次交流”。朱老師首先與大家一同追憶了自己的大學生活。在清華園的十年歲月給朱宏偉老師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記憶,“我們那一代是校園里第一批使用計算機的,第一批接觸互聯網的,第一批上BBS的,第一批使用手機的,還是第一批使用筆記本電腦的!”在朱老師看來,這一個又一個“第一”,讓他們那一代清華人切身體驗到了“科技就是第一生產力”的含義,從而有了更堅定的科研信念。 lKKg n{R
v/gxQy+l
講座現場 PWUS@I
}rK9M$2]u
“選題重要與否在于個人”、“興趣不是天生的,而是靠培養的”、“好題目不一定能出好成果,關鍵在于態度”,朱老師用自己在科學研究中的故事闡述了一個個樸實的道理。作為清華首位以第一作者身份在Science雜志上發表論文的研究生,朱老師在碳納米管領域取得了輝煌的成績,可是在最初接觸納米管的日子里,他對此一無所知,更談不上有任何興趣。導師問他知道什么叫“巴基管”,他還誤以為是晶體管?删褪窃谝婚_始缺乏興趣,實驗條件很差的條件下,朱老師憑借頑強的毅力和勤奮的態度,一步一個腳印,走出了屬于自己的一片天。僅在博士期間,他就發表論文32篇(第一作者16篇),其中SCI收錄28篇,EI收錄2篇,會議論文2篇,國家發明專利5項,一項同時獲美國專利,博士論文入選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 +||y/}1
moz*=a
關于如何發表高水平論文,朱老師認為沒有絕招和技巧,成功源自于在一次次失敗中所積累的經驗和知識!霸诳茖W研究中,當你處于絕望的邊緣的時候,離成功就不遠了”,朱老師回憶起了博士期間自己為了研究碳納米管斷面結構,在衛生間里用電鏡成像并顯影的一段經歷,鼓勵研究生同學要有執著的科研精神。講座最后,朱老師講述了研究生階段導師吳德海教授對自己的教誨和幫助。他非常激動,表示要以吳老為榜樣,教書育人,發揮更大的作用。 PggjuPPh
4k%y*L
朱老師還就同學們的問題一一做出解答并表達了自己的一點希望:一是要注重科研中的積累,長遠地考慮問題;二是要求真務實,科研中的很多發現都是來源于那些不在預期中的實驗結果。朱老師的博士生涯是精彩的,他用自己的例子向大家闡述了一個道理——成功的博士生涯將照亮未來的學術之路。 L{PH8Xl_
s9^r[l@W0U
此次朱宏偉與研究生面對面交流活動是本學期“學術之路”系列科研技能講座之一,由機械系研究生會承辦!皩W術之路”系列科研技能講座由清華大學研究生會主辦,該活動以“探究學術前沿,激發學術興趣,提升學術能力,啟迪學術人生”為口號,通過講座等一系列豐富多彩的活動,邀請著名教授和知名學者與清華學子面對面,打造專家學者與清華學子充分交流的廣闊平臺,以更好地滿足研究生學術需求、提升研究生學術素質,營造清華良好的研究生學術氛圍。(供稿 校研究生會 編輯 襄樺) 9=RfGx
SlK6KnX
附:朱宏偉簡介 iwM$U(
9
P)D2PVD
朱宏偉,機械系副教授,從事碳納米管前沿領域的研究。2003年清華博士畢業后在日本和美國從事博士后研究,2008年回清華大學任教。朱老師博士期間師從學術泰斗吳德海教授,取得了豐富的研究成果,是清華首位以第一作者身份在Science發表論文的研究生,曾獲清華大學特等獎學金、航天海鷹杯學術新秀獎、優秀博士研究生。他的博士論文獲清華優秀博士論文獎,并且入選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 LKC^Y)6o
}KFf
朱宏偉副教授的研究成果顯著,獲得2006年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和2005年教育部國家科學技術獎自然科學一等獎;入選2008年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并已在Science,Nano Lett., Small, Appl. Phys. Lett.等期刊上發表SCI收錄論文50余篇,近5年內被他引900余次。出版《碳納米管》專著1部。獲國家發明專利5項,一項同時獲美國專利。 Kd,8PV*_
L?h'^*F 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