級別: 初級博友
顯示用戶信息
UID: 68587
精華:
0
發帖: 5
流量: 3 M
威望: 15 分
介紹博友: 0 個
人民幣: 0 元
好評度: 0 點
注冊時間: 2010-08-17
最后登錄: 2010-09-09
|
歡迎報考2011年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土壤資源與遙感信息”研究方向的博士和碩士研究生
專業新穎實用.培養方法創新.待遇殷實.就業形勢看好 歡迎報考2011年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土壤資源與遙感信息”研究方向的博士和碩士研究生 一、專業新穎實用土壤學的成果在農業、林業、環保、水利和應對氣候變化等領域應用十分廣泛。傳統土壤學以地學、化學和生物學為基礎,重點研究土壤的各種理化性質,但在區域尺度上的研究相對薄弱。21世紀將是信息科學迅速發展與應用的時代,對土壤學科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2006年在美國召開的第18屆國際土壤學大會上提出,當前推動土壤學科發展有二個驅動力,即來自信息科學和生命科學最新學術成就的推動。“土壤資源與遙感信息”研究方向繼承了土壤學的基礎,應用GIS技術和遙感技術的最近成果,解決土壤資源學面臨的基礎科學問題,發展土體尺度和區域尺度土壤資源研究的新理論與方法。本專業非常強調土壤資源學與GIS等技術的融合,除了強化土壤學和自然地理學等專門知識外,重點熟練掌握GIS技術和遙感技術,并在解決土壤資源學基礎科學問題中融會貫通,從學科領域中提出基礎科學問題,用GIS技術和遙感技術手段解決這些理論問題,培養的學生不再僅僅是傳統土壤學專業和自然地理專業的“科技工作者”,也不再僅僅是一個掌握GIS技術和遙感技術的“技術人員”,而是全面掌握GIS技術和遙感技術等新技術的能手,能從土壤資源學專業的角度進行綜合集成分析,成為解決產業部門遇到實際問題的能人。與此同時,在研究工作中能完成較高水平的成果,并服務于國土、環境和農業等產業部門。 二、培養方法創新本專業著重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思維和獨立完成科研項目的能力。通過對選題內容國內外研究趨勢、存在問題和研究工作設計的培育,提高學生對事物內在本質的分析和綜合能力。通過實驗設計、野外采樣、實驗室分析、軟件應用和數據集成處理等各個方面實踐,學生在各方面的技能得到全面提高。通過“學術爭鳴小組”的獨特培育方式,組織研究生對每位學生起草的論文初稿進行“批判”和“爭論”,以提高學生的科技論文寫作能力,掌握如何做主題鮮明有感染力的ppt文稿和如何準備報告等技能。學生起草論文稿件過程中導師都會精心指導,對于投國際雜志的英文稿件還特聘國外本專業的教授進行專門修改,這不但使學生寫作能力大大提高,而且還擁有足夠數量的高質量第一作者SCI論文,這不僅保證了研究生順利畢業,更重要的是使他們在就業時增添了機遇。根據已畢業參加工作學生反映,所有這些使他們畢生受益,成了他們去開創未來事業的最重要本領。 三、研究群體和導師“土壤資源與遙感信息”研究群體是土壤與農業可持續發展國家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和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土壤資源與遙感應用研究室重要組成部分。長期從事土壤資源與信息,土壤侵蝕與水土保持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包括中國土壤資源的數字化表征方法、多尺度中國土壤數據集成、中國土壤數據庫建設等。目前研究工作的重點是土壤資源的時空演化,土壤碳氮的區域尺度效應,土壤數據系統集成及土壤信息系統建設,土壤可蝕性K值與“林下流”形成機理等。導師史學正,男,1959年1月生于浙江嵊州,博士,研究員,博士生導師,F任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土壤資源與遙感應用研究室主任;國際土壤聯合會財經委員會委員,IGBP中國委員會委員,中國土壤學會常務理事,中國自然資源學會理事,河南農業大學和安徽師范大學兼職教授;Chinese Geographic Science、《土壤學報》、《土壤》、《水土保持通報》和《水土保持科學》等雜志編委。1982年畢業于浙江大學,1985年在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獲碩士學位,1989年在聯邦德國李比希大學獲博士學位,1997年特批晉升為研究員,2005年獲江蘇省優秀博士后榮譽稱號。曾擔任兩屆所長助理。1999年以來主持國家“973”項目課題、國際合作項目和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重大項目專題等多項課題。已發表論文近200余篇,其中SCI收錄50余篇,主編出版著作1部,參與中英文專著和編著5部。國家授權發明專利3個。于2004年和2005年分別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和江蘇科技進步一等獎各一項。2004年獲973項目先進個人。2008年獲江蘇省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2006年作為國際土壤聯合會受邀的3位中國土壤學家之一,參與撰寫國際土壤學發展戰略報告《The Future of Soil Science, International Union of Soil Sciences》。培養的博士研究生趙永存獲2005年度中國科學院院長優秀獎,王丹丹獲2010年江蘇省優秀博士論文獎。在讀博士7人,碩士生4人。導師于東升,男,副研究員,碩士生導師。1992年畢業于南京大學地理系并獲理學學士學位,之后一直在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工作。1997年在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獲農學碩士學位,2000-2001年為美國賓州州立大學訪問學者。主要研究領域:土壤資源與信息化管理,土壤侵蝕與水土保持,遙感與GIS應用。主要工作業績:先后主持和參與的國家與地方科研項目近30項,多次參與中美、中歐、中加、中德等國際合作研究與交流項目。發表論文論著70多篇,其中在SSSAJ、JEM、GEODERMA等國際期刊上發表SCI收錄論文30余篇,參與出版編著2本(編委);參與國家授權發明專利3個。導師趙永存,男,博士,副研究員,碩士生導師。1999、2002年在沈陽農業大學分別獲學士和碩士學位。2005年3月—5月在中德科學中心資助下赴德國Christian-Albrechts-University of Kiel地理研究所開展遙感信息提取、空間抽樣、多目標決策優化等方面的合作研究工作,2005年7月于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獲博士學位。2005年至今在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工作。主要從事土壤空間變異性、空間過程模擬,多尺度分解,優化采樣設計及土壤屬性數字制圖的不確定性評價等方面的研究工作。榮獲2005年度中科院院長優秀獎和2006年度江蘇省優秀博士學位論文。已主持完成江蘇省自然科學基金、中科院院長獎獲得者科研啟動資金項目各1項。目前主持承擔的在研項目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1項;江蘇省自然科學基金1項;中科院創新方向性項目課題1項;中科院重大項目子課題1項。近5年發表論文30余篇,其中SSSAJ, Geoderma等第1作者SCI論文7篇。目前主要研究領域為計量土壤學及土壤碳相關建模。 四、研究成果與主要在研項目經過近10多年的積累,本研究群體完成了下列成果:l 發展了中國土壤資源數字化表征的理論與方法,集成多尺度中國土壤數據庫l 在國際上提出了土壤參比研究新方法,建成多尺度中國土壤參比基準l 確立中國土壤有機碳庫參照值,明確了土壤碳庫估算的尺度效應及不確定性l 揭示了中國土壤質量特征與肥力質量演變格局l 建立我國亞熱帶地區土壤可蝕性K的基準值,初步揭示了該地區的“林下流”機理有關成果和發表在國際雜志上的論文材料詳細請見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網站http://www.issas.cas.cn/yjsjy/dsjj/bssds/200908/t20090827_2449158.html 目前的在研項目如下:l 土壤碳氮的尺度效應(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群體項目的組成部分)l 水土保持措施作用機理和適宜性評價(水土保持973項目的課題)l 耕地土壤質量分等定級與生產潛力評估(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重大項目)l 中國農田土壤固碳與溫室氣體減排潛力研究(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重要方向項目)等。 本研究群體與國際上有關研究所和大學開展了全方位的合作本研究群體與美國賓州州立大學、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德國李比希大學、瑞典農業大學和英國威爾士大學等具有良好的合作關系。 五、研究生培養條件與待遇學生住宿條件優越,宿舍配置齊全,裝有電視、空調、熱水器等家用電器,并有住宿補貼。自2010年9月起,博士研究生津貼增至2400-2900元/月,碩士研究生津為1300-1600元/月。 六、畢業生就業情況21世紀中國發展面臨嚴峻的資源環境問題,社會對這一領域的需求量大,學生就業面廣。本研究群體畢業生通過研究群體的培養以及自身的努力,具備了扎實的寫作能力、工作經驗和全面的綜合能力,除部分繼續到國外深造外,大部分畢業生進入高等學校、部屬研究規劃院、各級環境、農業(土地)管理等部門,從事農業資源管理及應用、國土資源開發及保護、資源遙感與信息技術的教學、科研、生產及管理工作,成為骨干力量,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近年來,多位博士畢業生由于發表了3篇以上第一作者的高水平的SCI論文,成為多所高等院校追逐的科研教學對象,多個博士畢業生到就業單位后很快獲得了國家自然科學青年基金的資助。 七、報考專業介紹和聯系方式090320資源環境與遙感信息(招收碩士和博士研究生)導師史學正招收碩士和博士研究生,導師于東升和趙永存招收碩士研究生090301土壤學(招收碩士和博士研究生) 導師史學正招收水土保持方面的博士研究生090707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招收碩士研究生)導師史學正和于東升招收碩士研究生070503地圖學與地理信息系統(招收碩士研究生)導師史學正、于東升和趙永存招收碩士研究生上述專業的介紹詳細請見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網址http://www.issas.cas.cn/yjsjy/zs/zsjj/ 聯系方式地址:南京市北京東路71號,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土壤資源與遙感應用研究室郵編:210008電話:025-86881273,1360-1586935(史學正老師); <C1H36p 025-86881272(于東升老師) c(3~0Yr 025-86881369(趙永存老師) O,+1<.;+ 傳真:025-86881000 ^1S!F-H4\ Email: xzshi@issas.ac.cn, dshyu@issas.ac.cn,yczhao@issas.ac.cn Pu7_
v [;r)9mh7
1Ce@*XB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