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導師“一言堂”的培養體制下,在導師指導博士生人數不受約束的條件下,在導師的學術造詣和學術道德良莠不齊且缺乏監管的情況下,博士生并不是博士學歷“量多質低”的罪魁禍首,相反他們是博士生質量不佳、博士學歷貶值的直接受害者
Yr[1-Oy/k %1e`R*I -B@jQg@
> U^Hymgb% 8月底,華中科技大學教授周光禮推出的新書《中國博士質量調查》讓人們注意到,有的博導竟同時指導47名學生,有3%的博士生從未與導師交流過……
9B<y w. qk<tLvD_' ~Fisno
d~YDg{H 此后,不少媒體開始圍繞“中國博士的質量在迅速下降”這一話題進行報道或展開討論。其中“為發論文重金購買學術期刊的版面”“創新能力越來越低”“無法讓用人單位滿意”等報道,讓人越加質疑博士生的學術道德和科創能力,甚至禁不住蔑視起這個擁有幾乎可謂是“最高學歷”的群體。
2\m+ ^
W'\8L pcL02W|J vsLn@k3 可是,博士學歷越來越“水”,真的是因為博士生們自己不求上進嗎?也許確有這種情況,比如為往自己臉上貼金,通過各種關系去讀在職博士“混”張文憑的個別人。但對大多數靠自己實力讀博的青年們來說,用“不求上進”來形容他們恐怕有些冤枉。
{T=I~#LjMI ]%G[<zD,1 ?
^k-)V ~D
5'O^ 就拿一個導師動輒同時指導眾多博士生這一點來說,就不是博士生可以自己選擇決定的。至于博士生一年見不了導師幾面,甚至常年見不到導師,也不是因為他們自己不積極主動,而是因為同時承接N個課題、包攬N個項目并且身兼N個行政職務的導師自己手底下的事情都忙不過來,根本顧不上與學生交流。更何況,接課題、做項目、搞行政都是名利雙收的事情,相形之下,指導學生又能給自己帶來什么呢?
Qx$Yj r?V\X7` + (\M&/X~q l6a,:*_ 有的是見不到導師,有點則與導師關系太“密切”。一所名牌大學的工科博士生吳安平就嫌導師對自己的干預太多!拔80%的時間都給導師做項目”,而這些項目的學術水平并不高,花大把時間只為了幫導師爭取經費。(9月13日《南方周末》)
3"&6rdF\jB 4uDz=B+8y U
=亚洲国产精品va在线观看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