級別: 初級博友
顯示用戶信息
UID: 156654
精華:
0
發帖: 3
流量: 2 M
威望: 13 分
介紹博友: 0 個
人民幣: 0 元
好評度: 0 點
注冊時間: 2015-04-29
最后登錄: 2015-04-30
|
影像學專業課復習資料(五官、中樞部分)
管理提醒:
本帖被 nanafly 從 考博個人陳述 移動到本區(2015-04-29)
中樞及五官 `_I@i]i^
1. Sturge-Weber syndrome:即腦顏面血管瘤病,是先天性神經皮膚血管發育異常。 aimarU mYN7kYR}<` 2. 肝豆狀核變性 u-Ddq~;| QZp6YSz.4 3. MLD(異染性腦白質營養不良):是常染色體陰性遺傳性疾病。由于神經輔酶A缺乏,硫酸脂不能分解成腦脂和無機硫,而沉積在少突膠質細胞上,由于這種強酸性脂肪沉積是髓鞘分子結合和水合作用異常,導致髓鞘形成障礙。影像學主要表現為白質內斑片狀低密度或高信號,左右對稱,無占位效應。 GcIDG`RX _
nA p6i 4. 腎上腺白質營養不良:屬于連鎖陰性遺傳,由于缺乏;o酶A合成酶導致脂肪代謝紊亂,長鏈脂肪酸在細胞內異常堆積,以腦及腎上腺皮質顯著,破壞腦白質及腎上腺皮質。
_R
'Fco }VS3L_
;}/ 5. Dandy-walker syndrome:是先天性菱腦發育畸形。常見于嬰兒和兒童。它是由于小腦發育畸形和第四腦室中、側孔閉鎖,引起第四腦室囊性擴大和繼發性腦積水。 4'j
sD
cs WG*t::NN 6. 狹顱癥:是因先天性顱縫提早骨化,過早閉合而成。 +d+@u)6 ,g-EW
jN 7. 腔隙性梗塞:是腦穿支小動脈閉塞引起的深部腦組織較小面積的缺血性壞死。主要病因是高血壓和腦動脈硬化。好發于基底節和丘腦區。影像學表現為雙側基底節和丘腦區類圓形低密度或高信號病灶,直徑一般在10-15mm,邊界清楚,一般無占位效應。 t"hYcnC H1<>NWm!v7 8. 出血性腦梗塞:是指腦梗死后缺血區血管再通,血液溢出。影像表現為腦梗死病灶范圍增大,占位效應明顯,CT上在低密度梗死灶內出現不規則斑點、片狀高密度出血影,MRI T1WI出現高信號,T2WI原高信號影變得不均勻 tO7v4 HX'FYt/?t 9. 缺血半暗帶:腦缺血半暗帶是指急性腦缺血后局部血流量低于正常,但仍存活的腦組織,常位于梗死灶周邊的區域,由于血流灌注不足,細胞代謝異常,只能在一定時間內存活,超過組織的血流灌注與時間域值,改區腦細胞仍將發生梗死。MR DWI上顯示的異常信號區腦組織將發生梗死,而MR PWI范圍一般大于DWI上的異常范圍,一般將兩者異常信號不匹配區域定為半暗帶 xq-17HKs S)QAXjH 10. 島帶征:見于急性大腦中動脈閉塞的早期出現島帶區(腦島、最外囊、屏狀核)灰白質界面消失。 u p.Q>28r sw
A+f 11. 基底節回避現象:大腦中動脈閉塞在豆紋動脈的遠端,病灶多為矩形低密度區,出現“基底節回避現象”。 Y2xL>
F G+B~Ix- 12. 模糊效應:腦梗死2-3周時,梗死區腦水腫和占位效應消失, CT平掃病灶呈等密度或接近等密度而不易分辨,稱之為腦梗死的模糊效應。主要與腦水腫消失而吞噬細胞浸潤,使組織密度增高。 mRB FMkOo2{ 10、腦膜尾征:多見于腦膜瘤注射對比劑后,腫瘤臨近腦膜出現鼠尾狀強化,稱為腦膜尾征。 Fk(JSiU <%xS{!'} 11、腦白質剪切傷:即彌漫性軸索損傷(DAI)它是頭部受到旋轉暴力后致大腦繞中軸旋轉運動,導致腦白質、灰白質交界區、胼胝體、腦干及小腦等處受到剪切力損傷,引起彌漫性軸索斷裂、點片狀出血和水腫。 fLV"T_rk iX0iRC6f 12、顱底凹陷 /Q,{?';~ 2H.654 14、白質塌陷征:提示腫瘤位于顱內腦外,指腦膜瘤位于腦膜與腦回之間,直接壓迫腦回,隨腫瘤增大白質受壓變平,而皮質包繞于腫瘤的征象. 8G5Da|\ 4iW'kuK 15、鞍上池: 83;NIE; f;}EhG' 16、多發性硬化 Wf{O[yL* nXjPx@ 17、結節性硬化 A
AHt218 Lm@vXgMD 18、Von-Hippel-Lindau病:屬于常染色體顯形遺傳性疾病,為家族性腫瘤綜合癥。病人發生多臟器腫瘤。臨床可表現為小腦和視網膜的血管目細胞瘤,腎細胞癌,嗜鉻細胞瘤和腎臟及胰腺的囊腫等。 w8g,a]p E*#亚洲国产精品va在线观看麻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