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友人帶著孩子來訪。母子倆是到波士頓看學校的。她兒子當年被杜克、伯克利、芝加哥等名校錄取,后來我建議他去芝加哥大 學。他到了那里馬上迷上物理,第二年因表現出眾學費全免,后來又獲得物理系獎學金,算下來,后三年的大學家長一分錢不用花。如今他被美國八個頂尖的物理系 博士課程錄取,一年生活費就有三萬多美元,抵得上一份工資了。錄取他的學校出錢讓他來校園訪問,他正好帶著母親周游一圈,在波士頓看了哈佛和MIT,最后 幾經權衡,還是決定去了斯坦福。 v#8{pr
3#!}W#xv
我們當然忙著恭喜當母親的:孩子養得這么好,全不用操心,省下的錢也不少,實在太有福氣了。成功的孩 子,有諸多品質,難以一兩句話概括。但據我觀察,這樣的孩子往往有個共同的特點,即不跟著同伴趕時髦。那位母親說:兒子上初中時在杭州住校,也曾被時髦所 熏染,向父母要耐克鞋。其實家里經濟條件相當不錯,一雙鞋實在小意思。但父母偏偏很摳門兒,僅答應買雙李寧牌的。孩子也就接受了。事實上,向父母張口就這 么一次。日后則關系倒轉,輪到當媽的嘮叨,心疼兒子什么都不享受。當年在國內等著上芝大時,勸他學開車,出去方便不少。他一點興趣沒有,在美國四年全鉆在 圖書館和實驗室里。如今的獎學金不薄,該學開車了吧?但母親幾經苦勸而不果。 xf_NHKZ)
[daUtK
z
對比一下大多數的孩子:時裝、手機,什么都不肯落后。這樣的孩子留學,也往往是父母全程埋單,畢業后什么都不是,還要回國當“海帶”,父母依然要養一段。 rB}Iwp8
[]}E-
V
作為搞教育的人,我判斷一個孩子的潛力,首先看的是很簡單的一條:他是注重過程還是結果?注重過程的往往有出息。就像我朋友的孩子,“整天就知道鼓搗自 己那點東西,什么其他心思都沒有”。這是頂尖人才的素質。其實,他并非不食人間煙火。臨近畢業,心里也打鼓:博士課程不錄取怎么辦?于是到一家大公司面 試。對方開出的起薪是13萬美元。這年頭,本科畢業生求3萬起薪而不得呢。但是,他接到博士錄取后馬上通知面試公司,對方也很知趣,只能放棄了。這里的規 矩雙方都很清楚:這么一位青年,能進這么頂尖的物理系,不會為13萬的年薪而放棄。在中國,規矩往往相反:物理系博士生的生活費才3萬多,怎么能為此放棄 13萬的起薪?! ]p:s5Q
?h2!Z{[0b
時髦,其實就是別人得到了什么結果自己也必須要什么結果。這樣的人幾乎喪失了享受過程的能力,自然很難做出什么獨特的貢獻。來源:南方都市報 )! Jo7S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