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VIP 上傳考博資料 您的流量 增加流量 考博報班 每日簽到
   
主題 : 麻醉考博名詞解釋
級別: 初級博友
顯示用戶信息 
樓主  發表于: 2016-12-06   
來源于 考博資料 分類

麻醉考博名詞解釋

術后認知功能障礙( postoperative cognitive dysfunction,POCD) 是指術前無精神障礙的病人,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出現術后大腦功能紊亂導致在術后發生的一種可逆的和波動性的急性精神紊亂綜合征。它包括意識、認知、記憶、定向、精神運動行為以及睡眠等方面的紊亂。近年來老年患者POCD 已經日益引起重視,但原因尚未完全明了。國外研究證實,術后精神障礙常常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包括應激反應、創傷、手術、術中出血和輸血、腦血流降低、腦血管微栓子的形成、低血壓、術后低氧血癥、血壓波動以及電解質紊亂等. b.O9I TR  
缺血預適應:1986 年Murry 等提出心肌缺血預適應(ischemic precon-ditioning , IP) 概念,觀察到預先一次或反復短時間缺血,可以使心肌在其后長時間缺血中得到保護,主要是心肌對其有較好的耐受能力,延緩心肌細胞死亡。其機制與縮小缺血后壞死面積、減輕心功能障礙和降低心律失常發生率相關。IP之后1 h~3 h內出現的保護作用為“第一窗口預適應”或稱“早期保護”。實驗早期保護指給予缺血1 次~4 次,每次2 min~10 min 刺激,數分鐘內產生的保護效應,可持續1 h~3 h。早期IP 消失后24 h~72 h 再度出現的為“第二窗口預適應”或稱“延遲保護”,可持續3 d~4 d。 $hR)i  
藥理性預適應(pharmacologicalischemicpreconditioning ,PIP) 即用藥物替代缺血刺激產生缺血預適應樣保護。PIP 最初是應用某些活性物質代替缺血刺激。已經發現多種藥物可通過促進內源性活性物質釋放或直接觸發組織細胞內源性抗損傷機制而產生預適應樣心肌保護作用。 (]*H[)F/  
CO2排出綜合征:是指高碳酸血癥病人急速排出大量CO2而導致的低碳酸血癥表現,且往往比一般低碳酸血癥所致者嚴重。此類病人多因慢性CO2蓄積或PaCO2升高已持續一段時間,呼吸和循環中樞對CO2的興奮閾值已逐漸提高,而CO2一旦迅速排除,呼吸和循環中樞則失去在閾值以上的PaCO2刺激,即可出現周圍血管張力消失和擴張,心輸出量銳減,腦和冠狀血管收縮。臨床上可表現為血壓劇降,脈搏減弱,呼吸抑制等現象,嚴重者可出現心律失常甚或心跳停止。因此,對于高碳酸血癥病人,應逐漸改善通氣,緩慢降低PaCO2,使呼吸和循環中樞有一段適應過程,切不可驟然進行過度通氣,以防意外。 Sb".]>^  
}<jb vCeK  
L5IbExjV  
MAC技術:即監控的麻醉處理(Monitored anesthesia care, MAC),而不是麻醉藥理學中的那個MAC(其定義是在一個大氣壓下有50%病人在切皮刺激時不動,此時肺泡內麻醉藥物的濃度即為1個MAC)。指麻醉醫生參與局麻病人的監測和(或)對接受診斷性或治療性操作的病人使用鎮靜-鎮痛藥物,以解除患者焦慮及恐懼情緒,減輕疼痛和其他傷害性刺激,提高圍術期的安全性和舒適性。其由美國White教授于1997年提出,并很快在世界范圍內受到重視和推廣。 -xg2q V\c  
術中知曉(intraoperative awareness):確切地說應該稱之為全身麻醉下的手術中知曉。在本共識中,術中知曉被定義為:全麻下的病人在手術過程中出現了有意識(conscious)的狀態,并且在術后可以回憶(recall)起術中發生的與手術相關聯的事件。意識被定義為病人能夠在他所處的環境下處理外界信息的一種狀態。麻醉科醫生判斷病人的意識是否存在,通常是觀察病人對各類刺激是否有目的的反應。例如,對指令反應的睜眼和對疼痛刺激的體動。但是,如果使用了肌肉松弛藥,則病人的這種有目的的反應將很難被觀察到。發生術中知曉可引起嚴重的情感和精神(心理)健康問題,據報道可高達30%~50%術中知曉病人出現創傷性應激后紊亂(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其表現為心理和行為異常,睡眠障礙,焦慮多夢以及精神失常,其癥狀可持續數月或數年。 7*w亚洲国产精品va在线观看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