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大教授:文科博士們,回家能不能別裝
>\i{,F=U7
不成熟的人為了偉大的事業英勇地死去,成熟的人為了偉大的事業而卑賤地活著。 —— 《麥田里的守望者》
E7D^6G&i 文:劉連泰
ew0 ) 春節期間,幾篇失落的文字相繼出現,給喜慶的春節添堵:先是“文科博士返鄉記”,后是加強版的“農村是狼文化”,再接著是地方版的“從一而終的生活也是一種痛苦”,一篇比一篇煽情,一篇比一篇悲催。讀到這些裝模作樣的文字,也曾一度感到自己冥頑不化,生出幾許自卑:我也是個博士,還是個博士的導師,也曾顛沛流離,也曾潦倒蝸居,也曾返鄉,怎么硬是沒有生發出一點或是悲天憫人或者孤獨彷徨的情結?怎么一直在渾渾噩噩中或是大快朵頤或是嬉笑怒罵?我沉淪了呆滯了甚至物化了?
lWdE^- +pV3.VMH0 TRiB|b]8Q# 重讀魯迅先生“喪家的資本家的乏走狗”,感慨頗多。梁實秋先生其實一直都有家,家境殷實,未曾“乏”過,被罵之后能做到“不生氣”,說明那個精神的后花園一直都在,而且修葺完整。也如此,才能有此雅量?纯茨切┪目撇┦繉懙奈淖郑星,硬是將自己打扮成家鄉的教父,回到家,未見夾道歡迎,只有略帶懷疑的“讀書有用嗎”?未見一臉癡迷,只有些許不屑的“一個月賺多少錢”?于是,那個用浮華虛名構造起來的精神世界頃刻間土崩瓦解,又脫不下孔乙己的長袍,只好玩弄“茴”字三種寫法的玄虛,硬是擠出點先天下之憂而憂的悲情,“載不動幾多愁”,黯然踏上歸程。
[Q*kom : E }yxF. L\B+j+~ 為什么博士,而且是文科博士?您返鄉不因為您是博士,僅因為那里有您的親人,您兒時的朋友,您割舍不了的陳年舊事。博士帽只有在授予學位儀式上穿戴,您終究會禿頂示人。都回到家了,為什么還舍不得脫下?給誰看呢?別人為什么要看呢?在學校沒人看,因為大家都有那頂帽子;回到家了,有那帽子的人不多,以為別人會惶惶然,您也準備好了臺詞啟發民智。無奈,別人不看帽子,只觀衣冠口袋,囊中羞澀的您只好噎回準備好的或者慷慨激昂或者循循善誘,底氣不足地或是期期艾艾或是旁顧左右,完了大嘆世風日下,弄得里外不是人;氐郊遥皇莾鹤踊蛘邔O子,與博士無關;回到家,您只是穿開襠褲時的朋友,與文科無關;回到家,你只是在外的游子,與大都市的繁華無關。
EHb:(|UA%8 +Q '|-># v{jl)?`~w 為什么對照桃花源?鄉村不會因您的回憶而停駐,也不會因您的偏好而改變。就為了您假裝出來的那點田園牧歌情結,家鄉人就該永遠“采菊東籬下”?就為了您想象出來的這點溫情脈脈,家鄉人就該繼續“鋤禾日當午”?當年,您雙眼滿含淚水,離開那片土地,是因為您對遠方愛得深沉。既如此,為什么不允許您的老鄉選擇逃離?為什么看不慣老家向遠方靠近?回到家了,還沉醉于那個并不存在的桃花源,還在別居高臨下地比對,沒有俯下身段,不陪親人嘮嗑,不跟朋友八卦,春節期間,能不能暫且擱下鄉村教化的神圣使命,讓我們庸俗一回茍且一回?露出自己人性中最接地氣的,也許是最不堪的一面?
E=B9FIx~<
V?gQ`( , B}jZ
~/D} 既已離去,故鄉就只是驛站。我也曾歌舞升平,也曾推杯換盞,但我明白,自己終究會離開,回到那個可以接納我,我可以嵌入其中的城市。春節期間的放浪形骸,終究會成為浮云;親人與朋友表現出的放松和愜意,甚至暗中較勁的攀比,也不是他們生活的常態。既為文人,便無足道。洞穿了這些人情世故,我們就無須活在別人眼神或唾沫里。既如此,我們能不能不裝?
[sad}@R7亚洲国产精品va在线观看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