頗有意味的是,師弟師妹眼中的李先生與家人心目中的形象有所出入!八芎┖,很真實,很書生氣,但是很焦慮!边@是一位國關學院學生對李開學生前的印象。而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同門師弟告訴本刊記者:“他的求學路肯定比較艱辛。他原來沒有讀過正規的大學,基礎不是很好,所以考研 、考博都相當的艱辛。和我們一路讀上來的年輕學生相比,他一定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取得相應的成績。” bc"E=
z
bUC-}
還有人在校園網上留下悼念文字追述李生生前的困窘情形:“妻子尚在讀書,孩子剛上大學,他卻沒有能力施以援手,只能不斷借債,借債。為了自己的生活,也為了補貼一點家用,除了讀書、寫作,他還要出去兼職代課,賺取廉價的課時費。有時,他白天代課,晚上回宿舍寫論文,就這樣,一天一天,身體的健康在不知不覺中流失,流失到他自己難以想象的地步! \*H/YByTb
6rEt!v #K[
所有這一切的辛勞,家人并不知曉。 _=1SR\
\fphM6([RK
他曾對家人說:“我做人生來就是手心向下的,是給予每一個人,而你們都是手心向上的,靠別人施舍。我一切都靠自己爭取! J<Wz
3}w6
jGzs; bE
正是出于這種“手心向下”的要強性格,使他強撐著壓力給家人永遠的笑臉。這股要強勁支撐了他一生,使他從農村跨入都市,從高中生變為博士生,直至油盡燈枯。 \`#;J?Y|`F
O~g_rcG
讀博不堪壓力之重 AC=cz!3iB
GdavCwJ
湖北襄樊籍的復旦博士生李先生之死,在互聯網上引發關于博士生生存狀況的討論。昨日,記者采訪到李先生曾經的師兄和一些博士生,他們在分析李先生死因時,普遍認為是因為現在的博士生壓力太大!熬蜆I壓力太大了”,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教授董少平感嘆。董少平與李先生曾經是武漢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的同學,二人都在這里讀過碩士研究生。董少平介紹說,今年春節李先生去上海之前,曾經在武漢找過他,表示博士畢業后想回武漢高校工作,因為如果留在上海工作的話各種壓力會更大,希望董師兄能牽線搭橋。董少平當即回復說,想進武漢高校工作恐怕很難,因為老師已經飽和。 ;^:9huN
n37C"qJ/i
另一名與5年沒有畢業的李先生有類似經歷的在讀博士生說,現在很多博士生身上都壓著“三座大山”:一是與導師的關系問題,不少博士生成為導師的打工仔,非常耽誤時間,但要是與導師關系搞僵了,恐怕永遠不能畢業,他自己就是一例,讀博十來年至今沒有畢業,導師讓他不停地修改論文;二是“資格論文”的問題,博士生在校期間必須在核心期刊上發表兩篇論文,這對于一些冷門專業的博士,只好四處找關系,不惜“求爹爹告奶奶”;三就是經濟和就業壓力,在校期間只有兩百多元的生活費,要花很多精力去找兼職。 owTW_V
4:8#&eF
武漢大學法學院一名在讀博士生也分析說,學業壓力、家庭經濟壓力、就業壓力,恐怕就是李先生之死的重要原因。